星期四, 5月 31, 2007

金庸掰太極


活到50歲,練了太極拳幾年,才發覺金庸掰太極的功夫真是了得。

金庸第一會掰的,就是將太極拳論,以九陽真經名之。如果不是我最近深入拳論,還真不知被他誤導了這麼久。

《倚天屠龍記》中,金庸描述郭襄為了打聽楊過及小龍女的消息,跑到少林寺,誤打誤撞碰到覺遠大師及張君寶。後來,覺遠大師為了救郭襄及張君寶,將她們兩個挑在鐵桶裡,一路狂奔,最後筋疲力竭,但臨死前,卻背出了九陽真經:「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,我之意已入彼骨裡。兩手支撐,一氣貫通。左重則左虛,而右已去,右重則右虛。而左已去」、「氣如車輪,週身俱要相隨,有不相隨處,身便散亂,其病於腰腿求之」、「先以心使身,從人不從己,從身能從心,由己仍從人。由己則滯,從人則活。能從人,手上便有方寸,秤彼勁之大小,分厘不錯;權彼來之長短,毫髮無差。前進後退,處處恰合,工彌久而技彌精」。

不只這些,還有「彼不動,己不動,彼微動,己已動。勁似寬而非鬆,將展未展,勁斷意不斷」、「力從人借,氣由脊發。胡能氣由脊發?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入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之由上而下也,謂之合。由腰展於脊骨,佈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開。合便是收,開便是放。能懂得開合,便知陰陽」。

其實,覺遠背出來的九陽真經,就是不同年代所累積下來的太極拳論,任何一本太極拳的書籍,多多少少都會附上這些理論,但經金庸一改寫,竟然變成九陽真經!而所謂的九陽神功,其實就是太極拳!沒想到,我自己練了20幾年的功夫,就是日思夜想的九陽神功!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!

但害我更深的則是,金庸描寫張君寶默記了九陽真經,隱居武當山修習十餘年,忽有所悟,苦思七日七夜後,豁然領會以柔克剛的武術至理,因而仰天長笑。金庸寫著:
這一番大笑,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、繼往開來的大宗師。他以自悟的拳理、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,創出了輝映後世、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。後來北遊寶鳴,見到三峰挺秀,卓立雲海,於武學又有所悟,乃自號三豐,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。

這一段記載,讓我一直認為張三丰就是創出太極拳的人,而且信以為真。但最近,看到徐震的《太極拳考信錄》,發覺根本不是這一回事。

依照徐震的考證,張三丰被列為太極拳的創始人,與楊式太極傳人以訛傳訛有關。事實上,張三丰與太極拳根本搭不上邊。以前認為太極拳傳自陳家溝,將陳家溝視為太極拳創始地的說法,也並不確切。目前能掌握最早的記載,太極拳的發展,與清朝乾隆時期的王宗岳最有關係。

這一說法,來自武式太極傳人之一的郝月如。《太極拳考信錄》中記載著郝氏的說法如下:「陳氏所傳者,本為砲搥,非太極也。王宗岳偶過陳家溝,見村人演拳,既而,是夕于逆旅,議其短長,陳溝人聞之,不悅,時宗岳已離逆旅,乃由精于技擊者數人追及之,請與角而負。遂固止其行,而問教焉,宗岳擇其穎悟者,指授之而去。」

這一段故事,講的是有史以來第一篇太極拳論的作者王宗岳,偶過陳家溝,因為批評陳家溝人的武術,陳家溝人挑戰他,卻又被他打敗,最後求他留下來傳授功夫的過程。由此來看,太極的發展,並不久遠,而從徐震的研究中,太極拳的興盛,也是清末民初的事了。

將這一段歷史寫出來,希望著迷太極拳的同好不要恨我。話說回來,誰是太極拳的宗師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,深入太極拳的堂奧,發揮它的精微之處,才是練習太極的精神所在。

2 則留言:

Unknown 提到...

師兄:
從以下文章看來,金老前輩的功夫,似乎不是亂掰的喔。也許他也是一名隱於武林的絕世高手喔~~

您的師弟 禹仲

金庸談太極

太極拳的基本構想在世界任何拳術、武功、搏擊方法中是獨一無二的。我相信這是老莊哲學在拳術中的體現。用在政治上,那是清靜無爲的黃老之術,用在拳術上,便是以柔制剛的太極拳。道理是一樣的,以自然、柔軔、沈著、安舒爲主旨,基本要點是保持自己的重心,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。但設法破壞對手的平衡,並不是主動的出擊,而是利用對手出擊時必然産生的不平衡,加上一點小小的推動助力,加強他的不平衡。

所以太極拳講究「以靜制動」、「四兩撥千斤」、「後發制人」。太極拳不運氣、不用力。力氣的來源在於對手,我只是轉移對手力氣的方向。對手所以失敗,是他自己失敗的,他是被他自己的力氣所擊倒。如果對手自始至終保持他的重心和平衡,或者,他根本不來打我,他就不會失敗。練太極拳的人應該不會去主動攻擊別人。

世上萬事萬物永遠在變動之中。太極拳的動作看來似乎緩慢,但永不停頓,沒有一刻窒滯的時候。在建築學上,弧形的線條比之直線能負擔更大的重量。在太極拳中,速度並不是最重要的事。要旨是永遠保持平衡和穩定。

練習太極拳,推手的訓練十分重要,那是憑敏銳的感覺來捉摸到對手力道中的錯誤缺失;如果他沒有錯誤缺失,那麽就設法造成他的錯誤缺失。重要的是,自己的每一個行動中不能有錯誤缺失。只要他想來打倒我、攻擊我,遲早會有弱點暴露出來。保盈持泰,謙受益、滿招損,那正是中國人政治哲學、人生哲學中的要點。自己立於不敗之地比擊敗對手重要得多。自已只要不敗,那就好得很了,對手敗不敗.並沒有太大關係,他如不好自爲之,遲早會敗的;他如好自爲之,那也好得很。

太極拳相傳爲張三豐所創。張三豐是道士,太極拳正充分體現了道家哲學。道家哲學並非純粹是守勢的。老子重視欲取先予∶「大國者下流」,強大者不是來勢洶洶,而是積蓄力量,讓對手氣衰力竭,然後乘勢而取。

練太極拳,練的主要不是拳腳功夫,而是頭腦中、心靈中的功夫。如果說「以智勝力」恐怕還是說得淺了,最高境界的太極拳甚至不求發展頭腦中的智,而是修養一種沖淡平和的人生境界∶不是「以柔克剛」,而是根本不求「克」。腦中時時存著一個「克制對手」的念頭,恐怕練不到太極拳的上乘境界,甚至於,存著一個「練到上乘境界」的念頭去練拳,也就不能達到這境界罷。

隨流揚波 提到...

武當有道長以張三丰為祖師!並以三丰派收徒傳衍!並開設三豐會館:
http://www.wdgf.com/index.html

太極是否為張三丰所創..還頗懸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