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5月 31, 2007

金庸掰太極


活到50歲,練了太極拳幾年,才發覺金庸掰太極的功夫真是了得。

金庸第一會掰的,就是將太極拳論,以九陽真經名之。如果不是我最近深入拳論,還真不知被他誤導了這麼久。

《倚天屠龍記》中,金庸描述郭襄為了打聽楊過及小龍女的消息,跑到少林寺,誤打誤撞碰到覺遠大師及張君寶。後來,覺遠大師為了救郭襄及張君寶,將她們兩個挑在鐵桶裡,一路狂奔,最後筋疲力竭,但臨死前,卻背出了九陽真經:「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,我之意已入彼骨裡。兩手支撐,一氣貫通。左重則左虛,而右已去,右重則右虛。而左已去」、「氣如車輪,週身俱要相隨,有不相隨處,身便散亂,其病於腰腿求之」、「先以心使身,從人不從己,從身能從心,由己仍從人。由己則滯,從人則活。能從人,手上便有方寸,秤彼勁之大小,分厘不錯;權彼來之長短,毫髮無差。前進後退,處處恰合,工彌久而技彌精」。

不只這些,還有「彼不動,己不動,彼微動,己已動。勁似寬而非鬆,將展未展,勁斷意不斷」、「力從人借,氣由脊發。胡能氣由脊發?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入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之由上而下也,謂之合。由腰展於脊骨,佈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開。合便是收,開便是放。能懂得開合,便知陰陽」。

其實,覺遠背出來的九陽真經,就是不同年代所累積下來的太極拳論,任何一本太極拳的書籍,多多少少都會附上這些理論,但經金庸一改寫,竟然變成九陽真經!而所謂的九陽神功,其實就是太極拳!沒想到,我自己練了20幾年的功夫,就是日思夜想的九陽神功!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!

但害我更深的則是,金庸描寫張君寶默記了九陽真經,隱居武當山修習十餘年,忽有所悟,苦思七日七夜後,豁然領會以柔克剛的武術至理,因而仰天長笑。金庸寫著:
這一番大笑,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、繼往開來的大宗師。他以自悟的拳理、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,創出了輝映後世、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。後來北遊寶鳴,見到三峰挺秀,卓立雲海,於武學又有所悟,乃自號三豐,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。

這一段記載,讓我一直認為張三丰就是創出太極拳的人,而且信以為真。但最近,看到徐震的《太極拳考信錄》,發覺根本不是這一回事。

依照徐震的考證,張三丰被列為太極拳的創始人,與楊式太極傳人以訛傳訛有關。事實上,張三丰與太極拳根本搭不上邊。以前認為太極拳傳自陳家溝,將陳家溝視為太極拳創始地的說法,也並不確切。目前能掌握最早的記載,太極拳的發展,與清朝乾隆時期的王宗岳最有關係。

這一說法,來自武式太極傳人之一的郝月如。《太極拳考信錄》中記載著郝氏的說法如下:「陳氏所傳者,本為砲搥,非太極也。王宗岳偶過陳家溝,見村人演拳,既而,是夕于逆旅,議其短長,陳溝人聞之,不悅,時宗岳已離逆旅,乃由精于技擊者數人追及之,請與角而負。遂固止其行,而問教焉,宗岳擇其穎悟者,指授之而去。」

這一段故事,講的是有史以來第一篇太極拳論的作者王宗岳,偶過陳家溝,因為批評陳家溝人的武術,陳家溝人挑戰他,卻又被他打敗,最後求他留下來傳授功夫的過程。由此來看,太極的發展,並不久遠,而從徐震的研究中,太極拳的興盛,也是清末民初的事了。

將這一段歷史寫出來,希望著迷太極拳的同好不要恨我。話說回來,誰是太極拳的宗師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,深入太極拳的堂奧,發揮它的精微之處,才是練習太極的精神所在。

星期四, 5月 24, 2007

這些學生

這是一門通識課,而且是小班教學。剛開學時,大約有20幾人選。等到開學後,最後確定的人選,只有19人。上週,有一位女同學又來辦停修,她說怕自己不能照顧太多的課,希望我能放她走。我跟她談了談,最後還是在單子上簽了名,了了她的願。但我的課,因而只剩下18個學生。

說是18個,但其實真的用心來上課的,大約只有10個。直到目前為止,沒有缺過課,而且每週心得都有交的,約有3位學生。比較好的,是偶而不來,但心得都會交。其次,則是幾次不出現,心得交個一半。其中有一個選課的學生,自上課以來,就不曾出現過。有兩個,來登記了導讀及報告的週次,但之後也消失了蹤跡,讓我傷透了腦筋,必須另找其他學生填補空檔。

上了這堂課,我才發覺老師不好當。我必須每堂課都到,但這些學生,不來上課彷彿天經地義一般,連請假都不請。她們似乎對曠課不當一回事,第二節才出現,更是家常便飯,而這已是11點的事了。

我一向不喜點名,但為了這一班,我現在必須每週逐一唱名,問他們閱讀當週讀物的心得。這樣也有好處,我現在可以將人與名字串起來。而且,慢慢知道哪些學生心不在焉,哪些學生真的有在關心課程內容。

我也問過這些學生,為何有些同學就是不來?他們最快回答的答案,就是這些應該是要延畢的學生。通常是為了考研究所,所以隨便挑一門課,只要掛個名字,就可以留在學校,被當掉根本無所謂。

這恐怕是我們四年級這一代,當年想都不敢想的舉措,這種記錄留在成績單裡,那可真是羞恥之極矣!但現在的學生,這種作法已是司空見慣。反正,重要的是考上的成果,過程難堪又有什麼關係?

話說回來,十來個學生的上課班級,我慢慢發覺它的好處。與學生互動多以後,他們變成可以對話了。其中有一個,竟然報告完後,整個話匣子一下被掀開,開始滔滔不絕地說話。她一向無語,從開學以來,就從不吭聲;一打破沉默,竟然如石破天驚般,其他同學也似乎被感染了氣氛,開始帶著笑聲一起討論。

人這麼少,又這麼不聽規訓,我卻仍然不敢怠慢。這些學生多半是一、二年級,如何引發他們的興趣及反思,是我最主要的任務。我其實慢慢發覺她們的改變,尤其隨著讀本的逐漸深入,她們開始讀出了味道。看著她們露出帶著興趣的笑臉,讓我對這門課的信心,一點一滴地建立。

但有心的學生真是太少了,這堂課目的是讓學生了解地球面對的危機,為人類的未來盡小小的一己之力。這本是每個學生都應有的認識,但看這麼少的學生參與,而且要來不來,真為人類的未來擔憂。

另一方面,這少少的一批學生,開始嶄露對地球的關心,只要假以時日,他們應會身體力行,並開始傳遞關懷的種子,由他們開始,至少我也看到地球未來的希望。

星期四, 5月 17, 2007

桂林書局




兩週前,桂林書局的徐小姐,透過秘書孟瑜留話給我,說有一批書剛到,如果有空,請我到書局挑書。

那一陣子,學校正忙,另外,書局與我上班的方向相反,因此,心裡想去,但總是不得便。

5月1日那一天,開完教育部的教務長會議,看看只有11點,我就順便折向桂林書局,看看有何新書。

在桂林書局,我一向的習慣是先看看書架,再到工作區巡巡看。徐小姐常會趁這個時候,將別的學校挑好的書,要我順便看看。如果我覺得可以,她就會讓我捷足先登,先轉給世新大學圖書館。事後我才知道,她對我這麼優待,是因為有些學校挑了書,但最後因為經費不足,不知何時才能完訂,因此乾脆先賣給我。

那一天,書架上其實沒有什麼新書,我本來想找一、兩本,可以作為博士班參考讀物的學術書籍,但仍然落空。到了工作區,徐小姐指著書架上,中研院已訂的新書,問我要不要?如果我要,她可以設法。

我看了看,多是政治方面的專書,於是搖搖頭,告訴她世新大學又沒有政治系,買這些書給誰看?

那一天,我好心地問她,最近生意如何?她回答說,還不錯,因為5年5百億的學校,向她下了不少訂單!

她的回答,真是令我大吃一驚!一、兩年前,因為教育經費緊縮,不少國立學校的科系一下子沒有錢,讓她吃足了苦頭。不只訂書減少,而且常常發生已訂的書,最後又付不出錢來,書變成庫存。我最後變成她的救命恩人,因為這些書,多半隨後進了世新大學圖書館。

其實,會跟桂林書局結緣,與政治大學新聞系的老馮有關。十幾年前,老馮就提醒我,有空到桂林書局走走。他說這是一家小本經營的書店,傳播方面的書不少,希望我能多多照顧。我當世新大學圖書館館長時,共同科主任委員羅曉南兄,也曾如此關照過。這也是我為什麼三不五時,總是偶爾會去逛逛的原因。

由此可見,桂林書局與學術界的關係非常之深。只要到了書店,看看書架旁留書的大名,就知道此言不虛。這些學者遍佈南北公私立大學的教授群,世新大學的青壯輩教授王志弘及溫洽溢,都是其中的佼佼者。

看桂林書局最近穩下來的樣子,我想,大部份學術界的朋友,都應該又可以放下一顆心了。台灣的學者,如果沒有這些小書局為他們服務,想掌握新書,還真有點困難。尤其這些都是學術性很強的書,亞馬遜這些網路書店,不見得能查得到。這恐怕是學者群們,大家感激之餘,互相招朋引伴,時時光顧桂林書局的主因。

當天我還是挑了一些書,主要是給圖書館的。只是這些書,何時能找到有緣人,去翻去借,我實在沒有把握。圖書館的新書通報,如果普及層面能廣一點,入館的動作能快一點,總應該有人會想一窺究竟吧!

星期四, 5月 10, 2007

學習品質如何保證?

5月1日一早,我到了教育部,參加了一場有意思的座談會。

這個座談會由次長呂木琳主持,邀請的是國內幾個國立及私立大學的教務長,商討如何制定大學最低錄取標準及如何培養大學生核心能力。其實,根本的問題,就是在於如何確定大學生的學習品質。

大學最低錄取標準會作為一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,係因為最近輿論不斷檢討,大學大量設置後,整個教育品質下降的問題。尤其,每科平均不到17分就可以上大學,更讓社會質疑大學考試的鑑別性。

究實而論,當前的高等教育機構碰到很大的瓶頸。大學數量過多,加上出生人口下降,想要提升品質,必須設定高標的錄取標準,但如此一來,若非名校,註定招不到學生;若非名校,要招到滿額的學生,鐵定不敢定出非份的標準。這樣的情況,尤以新設學校及排行在後的大學尤為嚴峻!幾年前,新竹一所新設大學,因為錄取標準訂定過於理想,造成錄取率掛零的個案就是著例。

我的意見比較站在不宜訂定的角度。當前的高教困境,其實是大家的共業,就讓市場機制來決定吧!刻意訂一些指標,學校招不到學生,又找立法委員質詢,是不是明年又要取消?
當天,大家覺得比較重要的,反而是進了大學,該如何確保學習品質的問題。大部份學校都提及二一制度,及要不要要求學生淘汰的比例。

世新大學推出新鮮人守護神制度,也是因應當前的困境而提出的。當初的想法,就是希望幫助新進大學的學生,透過一個老師輔導20個學生的作法,型塑他們的學習態度、社會關懷、時間管理、國際觀等素質。世新的理想,是希望從低年級就將新生調教好,接下來的二、三及四年級,就比較容易帶領矣!

從我的角度看,進來的學生如果素質差,想要提升其實有點困難。我覺得應該在高中時期,就讓學生及早對學習有正確的認識。否則,進了大學除了打工,還是打工。

為了提升大學生素質,當天我提了一個革命性的建議。我指出,提升教學品質,只有小班制才有可能。如果一個老師面對的學生只有15名,那個學生用不用功,學得好不好,一定馬上可以掌握。美國的文科大學之所以成功,就因為師生比低,透過嚴謹的篩選機制選進來的學生,加上小班教學,當然百分之百品質保證。如果教育部允許幾個私立大學進行實驗,將學費提高,學生數量大幅降低,確實施行小班制度,一定可以教出好學生。

呂次長當天回應,教育部也在考慮給幾個辦得好的學校一些學費彈性。但說實在地,我懷疑,教育部再怎麼彈性,如何可能達到美國名校一年學費一百多萬台幣的可能?
我另外一個具挑戰性的建議,則是希望教育部開放大陸生來台就學。幾次訪問大陸,大陸生一早在校園苦讀的場景,令我感受良深。如果部份大陸生來台,鐵定會對台灣的學生有所刺激,這應該也是一種良性的反應吧!

針對核心能力的問題,當天雖有討論,然而這個部份最難有共識。專業核心能力,大家或許比較明確;但一般性的核心能力,則常常各說各話,如果還要進行檢測,那可就難上加難了。

去年11月訪問美國姐妹校時,薩其諾州立大學就設定邏輯推論(logical reasoning),及溝通能力(communication skills)作為核心能力,但一說到檢測,他們也是空有理想,但就是缺乏把握。
可見,教育作為一種志業,如果要量化檢測,大概僅能作為參考吧!硬要當成指標,結果就是考試領導教學,可能的後果,就是把學生的靈光都考掉了。

星期四, 5月 03, 2007

大陸的盜版


去了一趟西安,才知大陸盜版的利害程度!

在西安的幾天,晚上沒事,我一向待在學校的賓館看電視,其中最讓我著迷的,莫過於《貞觀之治》,這一齣談李世民的連續劇。

小時在鄉下,收音機的轉播劇裡,最耳熟能詳的就是瓦崗寨的歌仔戲,其中交待李世民、徐茂功、秦淑寶及程咬金的傳奇故事。因為這一段收聽傳奇,讓我爾後對這些人物的故事特別有興趣,因此看了不少事關唐朝的章回小說,例如《隋唐英雄傳》、《薛仁貴征東》、《薛丁山征西》等等。

這些人曾是我小時的英雄,我景仰已深,這次看到貞觀之治,講的故事就是圍繞這些草莽人物發展的,讓我更是看得津津有味。說實在地,這一齣戲,對李世民的刻劃尤為傳神,從李世民的舉止行為中,我總覺得,日本古代武士的打扮,一定是學唐朝的衣冠。

但在大陸就待6天,怎麼看也只有5集。尚未看到李世民智擒竇建德,眼看就要回台灣,怎不令我著急?於是,在大陸的最後一天晚上,我要求陪我們參訪的程老師,帶我去看看能否買到《貞觀之治》的DVD。沒想到,一齊隨行的另外5位老師一聽到,也要求跟著一齊去看看。於是我們一行6個人,晚上九點多了,就跟著程老師,到參訪學校附近的一家DVD店,進行探險的活動。

大陸的店面,一向非常之小。但千萬別小看一丁點的店面,確實是名不虛傳,各種片子應有盡有。我不只挑到《貞觀之治》,還順便買到《喬家大院》及《大宅門》連續劇的DVD。

其實大陸令我咂舌、不得不佩服的地方,莫過於他們壓縮的技術。《貞觀之治》,原來有50集,經過壓縮,變成只要3片。

最離譜的,要算買到《看電影2週年特輯》的DVD,3張片子,收錄18部新近上映的院線片,包括《來自硫磺島的信》、《滿城盡戴黃金甲》、《通天塔》等等。

盜版當然有分等級。兩年前,在北京買到的片子,因為品質不好,回台灣後我最後連看都不想看。這一次,程老師特別要求老板娘,一定要挑好的片子才可以。

算一算,我當天買了近20張DVD,經過程老師一殺價,只要70元人民幣,一張等於3塊人民幣,折合台幣約12元。但就內容來看,卻包括近150集的連續劇,及20幾部電影。想一想,還真是便宜。

就品質來看,拿回台灣後,用電腦看倒還好,電影都還算清晰。倒是我想看的《貞觀之治》,看了幾集後,開始出現停格及雜音,顯然技術仍然還有改善的空間。

我有時不免不斷推測,大陸的盜版為何如此猖獗?我們當然可以導出不少原因,例如國外的片子太貴、發展中國家無不如此等等。然而,私底下我倒覺得,大陸的電視頻道,如果內容不是那麼貧乏,盜版應該會稍微好一點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