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5月 10, 2007

學習品質如何保證?

5月1日一早,我到了教育部,參加了一場有意思的座談會。

這個座談會由次長呂木琳主持,邀請的是國內幾個國立及私立大學的教務長,商討如何制定大學最低錄取標準及如何培養大學生核心能力。其實,根本的問題,就是在於如何確定大學生的學習品質。

大學最低錄取標準會作為一個議題被拿出來討論,係因為最近輿論不斷檢討,大學大量設置後,整個教育品質下降的問題。尤其,每科平均不到17分就可以上大學,更讓社會質疑大學考試的鑑別性。

究實而論,當前的高等教育機構碰到很大的瓶頸。大學數量過多,加上出生人口下降,想要提升品質,必須設定高標的錄取標準,但如此一來,若非名校,註定招不到學生;若非名校,要招到滿額的學生,鐵定不敢定出非份的標準。這樣的情況,尤以新設學校及排行在後的大學尤為嚴峻!幾年前,新竹一所新設大學,因為錄取標準訂定過於理想,造成錄取率掛零的個案就是著例。

我的意見比較站在不宜訂定的角度。當前的高教困境,其實是大家的共業,就讓市場機制來決定吧!刻意訂一些指標,學校招不到學生,又找立法委員質詢,是不是明年又要取消?
當天,大家覺得比較重要的,反而是進了大學,該如何確保學習品質的問題。大部份學校都提及二一制度,及要不要要求學生淘汰的比例。

世新大學推出新鮮人守護神制度,也是因應當前的困境而提出的。當初的想法,就是希望幫助新進大學的學生,透過一個老師輔導20個學生的作法,型塑他們的學習態度、社會關懷、時間管理、國際觀等素質。世新的理想,是希望從低年級就將新生調教好,接下來的二、三及四年級,就比較容易帶領矣!

從我的角度看,進來的學生如果素質差,想要提升其實有點困難。我覺得應該在高中時期,就讓學生及早對學習有正確的認識。否則,進了大學除了打工,還是打工。

為了提升大學生素質,當天我提了一個革命性的建議。我指出,提升教學品質,只有小班制才有可能。如果一個老師面對的學生只有15名,那個學生用不用功,學得好不好,一定馬上可以掌握。美國的文科大學之所以成功,就因為師生比低,透過嚴謹的篩選機制選進來的學生,加上小班教學,當然百分之百品質保證。如果教育部允許幾個私立大學進行實驗,將學費提高,學生數量大幅降低,確實施行小班制度,一定可以教出好學生。

呂次長當天回應,教育部也在考慮給幾個辦得好的學校一些學費彈性。但說實在地,我懷疑,教育部再怎麼彈性,如何可能達到美國名校一年學費一百多萬台幣的可能?
我另外一個具挑戰性的建議,則是希望教育部開放大陸生來台就學。幾次訪問大陸,大陸生一早在校園苦讀的場景,令我感受良深。如果部份大陸生來台,鐵定會對台灣的學生有所刺激,這應該也是一種良性的反應吧!

針對核心能力的問題,當天雖有討論,然而這個部份最難有共識。專業核心能力,大家或許比較明確;但一般性的核心能力,則常常各說各話,如果還要進行檢測,那可就難上加難了。

去年11月訪問美國姐妹校時,薩其諾州立大學就設定邏輯推論(logical reasoning),及溝通能力(communication skills)作為核心能力,但一說到檢測,他們也是空有理想,但就是缺乏把握。
可見,教育作為一種志業,如果要量化檢測,大概僅能作為參考吧!硬要當成指標,結果就是考試領導教學,可能的後果,就是把學生的靈光都考掉了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