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9月 28, 2006

女性的吶喊

9月15日那天晚上,我在台北圍城的會場。

當天未搭捷運的人,一定無法想像人潮湧現的情況。下午近6點,我下班搭車回家,景美捷運站就有三三兩兩的紅衣人潮,上了車,更可見每個車箱4分之1以上紅衣乘客的景觀。

最可怕的卻是,吃飽飯後,7點多,到台電大樓站搭捷運時,一排排長龍已等著上車,我到最後是硬著頭皮,發揮高中擠車的經驗才上了捷運車箱。

本來打算在中正紀念堂下車,再走向凱達格蘭大道。但一到中正紀念堂站,車站廣播就要求乘客不要從中正紀念堂出口,改從南海路口方向出入。

那天晚上,我在寧波西街及羅斯福路口,站了大約半個小時,看著激動的人潮,吶喊著口號,一批批地魚貫而過。雨下得真是不小,但這些遊行的隊伍,從來沒有退縮過。

我最後跟著這些隊伍走向凱達格蘭大道,到愛國西路時,還停在拒馬旁邊,瞭望拒馬內的警察,及更裡面的總統官邸。搖搖拒馬,我當晚覺得非常地弔詭;多年前,阿扁也是拒馬外的遊行常客,他也如此對著國民黨嘶喊過;曾幾何時,他竟必須躲在拒馬的保護網後面,承受人民要他下台的嘲弄聲。

其實,當晚另我更覺弔詭的,還在於喊他下台最大聲的,竟然是平常最不會上街的婦女同胞!

從民國79年回台後,我參加的遊行不知凡幾。廢除刑法一百條、抗議軍人干政、加入聯合國、反核等等這些活動,我們有一批人,幾乎是無役不與。只要電話一招,我們一定是蜂擁而出,成群結隊地加入抗議的隊伍。

但當時參加遊行的成員,仍然以男性為多,女性最多也不過10分1。因此,喊得最大聲、最激烈的,還是男生佔最大部份。

但這一次的紅潮運動,讓我大開眼界。女性與男性的比例,不只是一比一,甚且女性可能多於男性。最令我驚奇的,喊得最激烈的,反而是女多於男!

看到這樣的陣仗,我知道民進黨真是危急矣!以前男性遊行,孩子必定在家,因為有賢內助在看管,不須操心小孩子的事。但當女性上街時,陣仗必定不同;除了帶著小孩,有時更是全家出動。

而且,媽媽的耳語,更會影響年小的後代會站出來。看到這次的國小、國中生、高中生及大學生,勇敢地走上街頭,媽媽的影子應該有內在的催化效果。以前一說到遊行,一定會被貼上暴力的標籤,小孩子永遠被列為禁止參加之林。但溫柔的媽媽一旦站出來,誰又會害怕遊行!

看到這樣的女性力量在展現,我不禁好奇地想了解,是什麼原因讓她們一無畏懼地走向凱道?我為此,問過積極參與靜坐的女性下屬。一個組長充滿正義地回答說:男生這一次太沒種了,女性必須站出來,反對這樣的貪腐政權!

另一個同事,更加義正辭嚴地告訴我,她不想讓她的下一代變成台勞,到韓國、中國或是其他國家為人幫傭!她要出來終結這位讓人民的前途充滿不確定感的總統!

不過,令我難過及不解的卻是,一向以群眾運動起家的民進黨,卻硬是摀著眼睛裝著不知道、壓著眼睛裝著聽不到。看來,民進黨的黃昏已經到來,我們只好等著看它殞落囉!

星期四, 9月 21, 2006

家長日

9月16日,我參加了小兒子的國中家長日活動。

就內心來說,要不要參加家長日,有時令我很掙扎。同樣是教師,我實在不願意去干涉國中老師的教學。另者,家長日當然要選家長代表,但以前參加女兒國中家長會的經驗,讓我有點興趣缺缺。小小一個家長會,有時竟然有那麼多的權力競逐,派系鬥爭在每次開會時都可以隱約看出痕跡。一想到此,讓我不禁退避三舍。

我最後決定參加,一則因為我自己尚未開學,二則想了解小兒子就讀的情況。

到了這個新設未久的國中,找到小兒子的教室,活動已經開始一段時間,而且正在選舉家長代表。看到黑板上的4個名單,我如釋重負,雖然是誰都不認識,我還是熱烈地舉手,幫助選出兩個家長代表出來。

家長代表一選出,正式的教學介紹立刻開始。第一個出來談教學方法及教學理念的是理化老師,師範大學化學系畢業,剛到校不久。他講了約10分鐘的教學理念及方法,我可以體會他是有教學理想的年青人,一直強調學習態度及興趣。可惜到最後,還是不得不談到基測的問題,看來他雖有心想讓學生多思考,但學測的壓力,他的課程不得不進行調整,每週都進行一次考試。

第二個上場的是班導師,也是他們的英文老師,怪不得講話時,偶會露出幾句英文。從她的口氣中,這一班的學生,雖然有些在國外待過,但英文不是很正統。當然,老師所謂的正統,就是文法不佳,她在特別小心而不傷害家長的自尊心下,說出很多學生,連過去式都會用錯。

因此,她的英文課,會特別強調文法的練習,當然她也鼓勵小孩子要多閱讀,甚至建議小孩子一大早起來看電視的英文教學。但整體來說,作為一個導師,她似乎有意無意總會強調學生基測如何面對的問題。

第三個輪到數學老師,但我已無心再留下來。如果再留下來,我大概會決定送小孩去補習了!兩位老師的教學介紹,讓我深深體會,我們的國中教學,隱約中,仍然是為配合國中的基測在進行。

說實在地,愈聽下去,會讓我愈慌張。想一想,以為將小孩留在學校,就可以學到該學的東西。聽了一個小時的教學說明,我才發覺,為了讓小孩考上好的學校,家長要操心的還真不少。不只要隨時盯住小孩的功課,還要買一些考卷,注意他有沒有掌握基本的能力,以備他能從基測中勝出。

從這些教學說明中,我看不出能讓小孩興奮的課程內容!看不出能讓小孩打起精神想隨興趣學習的東西!如果上課的內容,一直要綁住學測的方向,這些小孩如何訓練他們發展好奇心?追求自己有興趣的方向?

怪不得,我的小兒子回來時,常跟我講的,多半是運動及社團的事,哪一科讓他學到什麼,似乎從未聽他談過。

這恐怕是我們這些從國外回國的教師,最為兩難的事了。我們曾經驗為考試而學習的痛苦,一直不希望我們的下一代再度經歷。我們其實滿希望,就讓國高中生快樂地學習吧!只要興趣還在、好奇心還在,他們的未來就會充滿發展的潛力!過早地,以制式的考試壓抑他們,他們的未來將是死寂一片!

但看到當前的情況,機制已成,我頓感相當地悲觀。當天,家長們茫然及無耐的眼神,讓我不禁悲從中來。

改革!改革!改到那裡去了?

星期五, 9月 15, 2006

高等教育要培養藍領?

每次到大陸,我總會買幾份當地的報紙看看。在北京時,初次看到小小的《北京晚報》,報導的都是市井小民的生活消息,感覺很新鮮。今年4月去西安,臨回台灣時,在飛機上拿到一份當地的《三秦都市報》,一篇談嗜考症的專欄,讓我非常驚豔。也因此,此次到四川,雖然行程很滿,但我伺機總想買份報紙看看。

天從人願,那一天,參觀完四川的道教勝地青羊宮,前往搭車離開時,停車場邊小攤子吸引住我的視線。賣東西的婦人趁著我想買成都的旅遊地圖時,順便向我推銷了當地的一份報紙,《成都商報》。

在車上,幾分鐘就將這份報紙翻了一遍,除了乾旱消息稍為讓我瀏覽一下外,就數「大學校長國際論壇2006」這項報導,最吸引我的注意了。

這個由四川大學主辦,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、成都市雙流縣人民政府協辦的研討會,於8月26日開幕。論壇圍繞「大學教育與區域發展」為主題,分別從「創新型國家中大學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」、「貧困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」、「大學的人力資源開發功能與地方可持續發展」、「大學與地方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合作模式」及「迴圈經濟模式下的高等教育」等議題進行討論。

其實,令人驚訝的是,《成都商報》關於這次研討會的標題,竟然寫著「大學校長川大論劍,高等教育要培養更多『藍領』」。標題出現刺目的「藍領」二個字,其實來自北大副校長海聞的發言。作為代表中國的第一個報告人,北大副校長問了一個嚴肅的話題:大學的使命究竟是什麼?他的答案竟然是:「我們的大學需要培養更多技術工人、藍領!」

海聞副校長如此呼籲的邏輯,在於大陸正從農業社會邁入工業社會,尤其是加入WTO後,為了增強優勢,必須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。以前高校只顧培養高層次人才,忽略素質工人的教育。為了配合當前的發展需求,大陸有必要培養更多製造業所需的技術人才,因此,他大聲呼籲,「高校需要作出調整」!

看到這樣的報導,令我著實瞠目結舌。藍領的培育當然重要,在發展中國家,更已是勢不能擋的方向。但這一句話,出自北京大學副校長的口中,卻讓我不得不驚嚇!

北大一向代表著為知識而知識的學術機構,它更是大陸砸錢支援的重點大學,從以前到現在,北大一直享有培養深具影響力的知識份子的優良傳統。如果有一天,依照北大副校長的說法,它也要開始訓練藍領,這還真是大陸高等教育最大的變革。

如果海聞這一段話是一個指標,那它代表的就是大陸已將高等教育視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工具了。為了發展,高等教育機構必須配合社會需要。這也難怪,他會說出:

目前高校的很多專業,不是從社會需要出發,而是從師資來設計,只偏重理論,缺乏應用性,導致大學在經濟改革中成為落後的一部分,所以很多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滿意,整個大學系統都急需調整。

說實在話,看到這樣的言語,我們並不陌生。因為台灣的高等教育,就是在如此思維下,被逐漸扭曲,讓人文及社會科學不斷萎縮的。只是,難道經濟發展永遠是發展中國家唯一的宿命嗎?難道沒有其他更好的發展方向了嗎?

這樣的話,如果由科技大學校長說出來,可能想像的空間就不會那麼大。但由代表知識份子良心的北大的副校長說出口,還真是令人難以接受。難道,大陸真的連保持這小小的精神世界的心都沒有了嗎?

但轉而一想,連莊嚴的佛教道場都可以商品化的大陸環境,高等教育的藍領化,又有何不可?這一轉折,才發覺是我太保守、太大驚小怪了。看來,我們真的已經趕不上時代了,我們自我愉悅的象牙塔早已過時,該改成保證就業的藍領校園了!

星期日, 9月 10, 2006

旅遊綁架團

多次來往大陸,因為多是公務訪問,行程堪稱平順,並沒有被刻意安排採購的事情發生。但最近參加了一次旅行社安排的私人旅遊,8天的行程竟安排了6次的採買行動,讓我有種被綁架的感覺。

以進九寨溝之前來說吧!一大早7點就被叫起床,8點出門,竟然直接先帶到賣普洱茶的商店。一坐下來,先告訴你如何品茶,然後逐漸推銷普洱茶及雪玉龍珠,還有藏紅花及竹葉青。當然對中年人而言,一聽說能降血脂、養身,自然非常受用,多少會買一些。

第二次,則是快到黃龍之前,載我們到玉石店。一入門,就先教我們認識璞石,還教我們如何辨識真玉及假玉。接著當然是直接進入賣場撕殺了;離譜的是,價格訂得超高,成千上萬人民幣是常態,但一方面又允許喊價,甚至可以以2折到3折成交。我試圖尋找比較便宜的貨品,訂價也要1千2百人民幣!來自台灣的老板最後開價3百元,但我最後已失去興趣。一個喊價喊到如此離譜的商店,又如何能相信它的品質?

第三次,離開松潘開往都江郾的路上,我們又被帶到水晶店。這應該是一家國營店,一進去,不免俗地又是教導如何認識水晶,接著當然又是鼓勵大家採買。可惜一者訂價太不實際,二者與琉璃工房比起來,精緻度差了一些,所以到最後,買的人並不多。

最離譜的一個案例,則是回到成都的時後。我們又被帶去買蠶絲被。進去前,導遊講了一堆充滿感性的話,希望如果我們滿意她的服務,就幫她創造漂亮的業績。雖然幾年前,我已在杭州買過兩床,但這一席話還是不免俗地又買了一床。

誇張的卻是,大家已經覺得夠意思,疲倦地想離開的時候,偏偏導遊就是沒有要走的樣子。從台灣的導遊那裡,我才知道,重點不在多少人買,而是每一位導遊有規定的額度必須達到。據說,每年全省的額度不到規定的目標時,該省的導遊執照會被取消一半,換句話說,有一半的四川導遊會因而失業。

這也是當天下午,旅遊團中的黑龍,一直被留在會場的原因。據他的說法,他來大陸多次,帶的蠶絲被已不知凡幾。如果價碼不能有一點彈性,他寧可不買。磨了半個小時以後,屈服的不是店員,而是黑龍!國營的蠶絲被店,送東西可以,但就是不允許講價。看著黑龍隨後兩天鬱卒的樣子,我慢慢知道,他花了台幣近3萬的冤枉錢,覺得有點不值。

買了蠶絲被,吃晚飯前,我們還被帶到一家沒有任何客人的超級商場。看來是特別為台灣旅客設的商店,販售四川的特產、及當地還有西藏的藥材。據同團的老伯講,其中一種茶葉,比他以前買的貴3倍。一聽之下,我也失去了興趣,空著手離開。

這樣的剝削直到離開那天都還在進行。第8天早上,我們又被帶到一家名叫「真珠行」的珍珠藝品店。看到一顆珍珠要價幾十萬人民幣,就知道台灣同胞真是凱子。當然,訂價如此高,價碼是很有彈性的。依照前述老伯的說法,價碼甚至可以殺到0.8折!

第8天下午,我們朝機場前進前,又被帶到一家西藏天珠店。看著天珠,從近萬到近百萬人民幣,我只能搖頭嘆息。我最後看上一隻訂價人民幣6百元的銅製金剛杵,我出價50元,在商家無意出售下,拍拍屁股,了無遺憾地離開了天珠店。

當天下午,我們抵達機場後,我有著如釋重負的感覺。躲在機場裡面,遠離大陸導遊的操控,那種獲救的自由感真是無比美好。經過這一次經驗,我也在思考,下一次是不是還要再參加這種大陸的旅遊綁架團了。

星期五, 9月 01, 2006

漂鳥計劃

8月29日,開完一個早上的會,回到辦公室後,赫然看到桌上的紙條,寫著東森新聞的記者找我訪問,並註明是社心系邱天助主任的推薦。

看到記者要找我,其實都會提心吊膽,生怕又要報導負面消息。為了慎重起見,回覆前,我先打了個電話給邱主任,了解這個記者為了何事要找我。

邱主任一說,我終於了解,最近有一些都市人辭職回到農村,加上農委會體切到農村的危機,為了提升農業,推出了「漂鳥計劃」,鼓勵中壯及年輕人從事農藝活動。這種現象吸引記者想進一步探討,邱主任大約是看過我在台灣立報寫過的短文,認為我適合接受訪問,因此向這位記者推薦我上場。

我向這位記者解釋,我還沒有嚴重到返鄉的情況,可能不是恰當的被訪對象。不過,她向我解釋,她會另找真正歸田的農民訪問,只是要我以學者的角度談一談,這種現象為何會發生。

為了更深入了解,我上網查詢漂鳥計劃的相關資訊。資料果然不少,也才知漂鳥運動是19世紀末,德國青年以候鳥為師,歷練自己在自然中生活能力的另類教學理念。農委會有鑑於台灣青年對於生活及社會之參與度不足,只知留連網路遊戲及追求物質的享受,才推動「台灣漂鳥運動」,提供青年,在學校教育體制之外,以漂鳥方式到農漁村,及山林體驗農藝之機會。主要還在於,透過親身歷練的生活方式,創造青年人的另一類心靈故鄉。

怪就怪在,前述的目標還算崇高,但接著就圖窮匕見,主要的目的還是期望,「讓農業及農村成為都市青年這群漂鳥們的駐足點及最後歸宿,積極改善我國農業人力老化、勞力不足之問題」。偉哉!農委會的烏托邦計劃!

漂鳥計畫開辦後,依照報導似乎很成功,但因為漂鳥運動只限於35歲以下青年才可以參加,於是農委會接續推出「園丁計畫」,讓35歲以上之國民,也可報名參加訓練,包括農業政策、產業概況與發展潛力、栽培技術、實地參觀、成功農民經驗分享等課程內容。

表面成功熱鬧的計劃,卻有民眾上農委會的網站吐槽,如7月5日署名朱先生的留言就指稱「漂鳥計劃又是口號」,只有農會特權人士才有機會辦理。更露骨的批評則直指這是另一種夏令營,這些熱鬧的「漂鳥運動」及「園丁計劃」其實只是為都市人辦的活動。留言中指出很多農家子弟出走農村,問題在於從農收入實在太差.因此建議「政府提供優惠貸款、技術輔導等計畫才是重要」。

看來,這又是一項被錯誤期待的政策。真正喜歡歸田的年輕人,在政府推出漂鳥計劃之前,早已深耕許久。不想賦農的都市人,政府的政策再怎麼優厚,恐怕也很難打動他們的心。

令人最無法認同的卻是,要救台灣的農業,舉辦這樣的漂鳥及園丁計劃,又能幫助多少?農村收入問題不圖根本改善,推出這種作秀式的政策,又能持續多久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