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6月 27, 2008

David Harvey來台灣

人生有時真是充滿驚奇,6月19日從網路上看到David Harvey的《資本論》導讀網頁,第二天就在台北碰到了他本人。

6月19日當天,Lucie(編按:世新大學教授成露茜)打電話給我,說David Harvey來台灣,在台大短期停留,並進行演講,問我有沒有空與他見個面聊一聊?

內心裡,我當然很願意。他到世新演講後,匆匆已過了好幾年。對他這個人,我是充滿好奇心。加上剛與學生讀完他的《後現代狀況》(Postmodern condition)及《希望的空間》(Space of hope),我倒有不少話想問他。

20日晚上,Lucie請他到皇城滇緬料理吃飯,正好離我住的地方很近,於是下班回家稍作休息後,我直接到皇城找他們。

幾年不見,Harvey頭髮更加蒼白,但精神仍然相當好。充滿智慧的臉,笑容仍然可掬。當天晚上,我與他對談了一些《希望的空間》裡觸及的不平等(Inequality)議題,還有他書後建構的烏托邦。我還問他如何能夠一本《資本論》,一教就近40年?難道他不膩嗎?

看來,對於《資本論》這堂課一教40年,他反而有點得意!他也沒想到修的人還真不少,而且學生來自四面八方,各種職業都有。他說能教這麼久而不膩,是因為每讀一次,他都能從書中發現新的意義。而且,與當代流行的理論對讀,竟然有些也可以在《資本論》中,找到蛛絲馬跡,這也是最令他興奮的地方。

其實,當天我最想了解的一個問題,反而是怎麼樣的歷程及訓練,造就了今天的David Harvey?他起初無法了解我的問題,也許是太出乎他的意料之外,也許從沒有人如此問過他。但慢慢掌握我的好奇心後,他的回答卻令我驚訝!

他說,他並沒有受過什麼「訓練」!他也非常不喜歡這樣的過程。他坦白地告訴我,他非常喜歡約翰霍普金斯大學(John Hopkins University),因為這所大學根本不在意他們學到什麼!換句話說,他認為自己是自學而成,學校給他的只是一個讓學習自我完成的優良環境!

聽到這裡,讓我沉思良久!這樣一個獨特的人,竟然是靠自己跌跌撞撞闖出名堂。對於老師,對於課程,他沒有說什麼!這樣的話語,對照於當前急於量測短期效果的高等教育者,不知該如何自處?

David Harvey並不是唯一說這樣話的人。日前與王曉波教授在台大的鹿鳴宴碰面,席中他也說出心中的感觸。他坦白地指出,他的台灣史及中國思想史,都是靠自己摸索出來,與學校的課程訓練並沒有多大的關聯。

David Harvey與王曉波老師的話,讓我震盪了好幾天!但一方面,我也有點感嘆,像David Harvey及王曉波這樣的學生,台灣還剩下多少?

他們代表的是對智識探究(Intellectual digging)非常執著的一代,也是服膺「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」的那一代。對文字的著迷,是這一代的主要特色,苦讀及寫作,更是他們的重心所在。

可惜,這樣的精神,在新的一代裡,已經慢慢失去了蹤影。這也是,如果嚴肅一點來說,我們一直找不到可以慢慢撕咬、一遍再一遍閱讀的作品的原因。

是不是要求太多了?縱浪大化中,和光同塵不是挺好?可是,愈讀愈多後,那種追求品味、追求深刻的習慣,慢慢就變成習癖,一直操弄著我們不斷尋找耐讀的好書。

只是,在後現代,如何在台灣找到這樣的作品?

星期日, 6月 22, 2008

閱讀馬克斯



那一天,我打開電子郵件,看到Ogre傳來的信件,沒有寫什麼,只附了幾行字:「David Harvey《資本論》第一卷線上教學」,上面附了網址http://davidharvey.org/。

好奇之下,我點閱了網址,進入了David Harvey的網頁,裡面出現了兩個影音檔的視窗,其一為Reading Marx's Capital - Class 1, Introduction(編按:閱讀馬克斯的《資本論》-第一課:前言),其二為Reading Marx's Capital - Class 2, Chapters 1-2(編按:閱讀馬克斯的《資本論》-第二課:第一章到第二章)。我充滿期待地點入第一個視窗,看到David Harvey教授帶領美國學生讀資本論的錄影檔。

看到學生傳來的影音資料,我內心充滿了感動。

這一群讀書會的成員,來來去去,現在殘留下來的,連我只剩8個左右。他們有的因為寫論文、有的因為結婚、有的因為當兵、有的跑回南部工作,就這樣一個一個離散而去。但重要的,殘存下來的這些成員,不是學哲學,也不是學社會學,有的還是工科背景的碩專生。沒想到,讀起哲學性的書也是有模有樣。

師大的阿亮,幫他們設了一個討論群,設置以來,斷斷續續有些討論。最近我發覺變得很熱鬧,其中以鼎鈞、立業、淑美及文輝4位的討論比較積極。有些討論已可看出個人興趣的維度,及閱讀的深入。但令我感動的則是,因為對於閱讀的投入,他們竟然能主動蒐尋資料並分享諸親友。

David Harvey這個例子就很典型。最近一年,我們先讀了他的《後現代狀況》,接著讀《希望的空間》。後面那一本書,馬克斯的影子很鮮明;那種抱著烏托邦的希望,積極抵抗資本主義的理念,一定感動了部份學生,要不然,他們怎模麼會深入網海,蒐尋到David Harvey的影音檔?而且,更難得的是,David Harvey導讀《資本論》前二章的數位檔!

幾年前,David Harvey曾因為「曹演義講座」,到世新大學演講及講課,那時,我還在會場上問他,以他帶讀《資本論》的經驗,該如何進行?他的回答我已忘記,但想讀《資本論》的念頭一直都沒有斷。但磋跎來蹉跎去,唸了不少其他的書,就是還沒有勇氣開始進入《資本論》的世界,雖然所有的學生,早就已經人手一套資本論。

看到David Harvey的導讀影音檔,一時之間令我百感交集。閱讀,有時就是一種機緣。沒有起始的第一步,就不可能有讀完一本意念交錯、思維錯綜的原典的可能。最近幾年的經驗,看海德格、看佛洛伊德、讀傅柯,其實都是義無反顧的那一顆心,引導著我們跌跌撞撞地攀越一本一本的巨作。

也許,我真該在下一次,正經八百地宣佈:讓我們邁向《資本論》!然後,看看還剩幾個殘存的勇士,會留下來陪我這個唐吉柯德,與時間進行一場註定贏不了的戰役。

星期五, 6月 13, 2008

油漲效應

本來以為油價上漲與我八竿子打不到底,沒想到,我終究還是逃不了!

我這個人久不開車,現在天天走路上班,下班則搭捷運,照理講受到油價的影響微乎其微,但終究還是有兩件事衝擊到了我。其中最大的影響,就是許師父決定6月21日後,國術館要暫停營業!這樣的消息,對他所有的老客戶,鐵定是晴天霹靂!

那一個週六下午,他告訴我這個消息時,我一時之間以為他開玩笑。以為他像往常一樣,一段期間就要消失一陣,進行他的修練期。但一再確認之下,才知他是說真的。我不死心地問他,生意這麼好,為何還要停業!他的回答,連我都覺得不可思議!

他說,汽油價漲,百物跟著飛漲,他一個月推拿所得,快被來回的油錢及租金這些上漲的成本吃光,想一想,不關又能怎麼辦?以現在高漲的成本,如果要維持,他一週必須多收10個客人才能打平,但他已經年紀一大把,那來的體力?

我聽了就插嘴說,那就調高推拿費呀!以他的客人的忠誠度,對他的依賴性,大家多半會接受的。他卻搖搖頭,指出他的客人並非個個都是有錢人,如果調整價錢,很可能來的人會變少,結果還不是一樣?更何況這些都是老客戶,他也不忍心。

因此,他已確定將台北的國術館結束,回竹南老家,小本地經營推拿的生意。在自己的家裡推拿,不用付租金,不用花油錢及停車費,所有錢都是淨賺,還可以比較輕鬆一點地做,以他現在的年紀及體力,恐怕已是最好的安排了。

聽一聽,看他心意已決,只好死心。但一方面,對這一位已經幫忙推拿十幾年的老師父,我還真的覺得很難捨。十幾年的交情,已讓我們變成好朋友,就要如此分離,一時之間,確實深感遺憾。私底下,希望他最後能改變心意,繼續留下來照顧我們。

另一個影響的例子,則是唐師兄必須提早回美國。

唐師兄去美國近半年,連他最在意的總統選舉都沒回來,我已開始擔心他是否有三長二短發生。還好,上週總算看到他練習太極的身影,重新出現在堤外便道。

當然,每一次碰面,總是要問他要待多久。本來以為一如往昔,應該會留下3個月以上。萬萬沒想到,他說只能佇留兩個月。

我關心地問他為什麼,他的回答竟也與油價的暴漲相關。

原來,他此次回來,因為油價太貴,航空公司一向給的長票,現在規定必須在兩個月搭完。因此,他再怎麼樣,也只能在台灣待兩個月!

這就是我這個生活簡單的市民最無奈的地方;我自己消耗汽油有限,但油價上漲的代價,影響到好朋友,最終又回頭衝擊到我,真是池魚之殃!

星期日, 6月 08, 2008

「門外」雜誌

兩週前,吃完晚飯後,我一如往常地到明目書社報到,一些老朋友都還在,賴老闆泡了一杯茶給我,大家就著方桌聊起天。

期間,我得空在地上找了一些書,回到座位時,賴老闆給了我一本比口袋本書籍稍大一點的雜誌,名叫《門外》,還是創刊號。我翻了翻,方才領悟,這應該是幾年來,老闆講了幾次要出的一本體制外的刊物。

這本創刊號雜誌,連版權頁算在內,只有66頁。共刊登了11篇文章,有小說,有新詩,也有照片;最長的一篇31頁,最短的只有一頁:小時候的一張照片加3行字,標題是「過去了」。

這真是一份奇特的雜誌,與賴老闆一樣怪。

既然是創刊號,我下意識地翻到前面,想找到老闆編這一份怪刊的理念或說詞。沒想到,找來找去,只找到兩行字,寫著「院中少異秀,門外多長音」。

在場的朋友,好奇地追問,這兩行字意指何在?老闆尚未講話,我就幫他做了解釋。

這兩句話的理念,幾次在明目書社的聊天中,賴老闆都會不自覺地點出。賴老闆是一個不受體制限制的人,做生意獨樹一格,書是擺在地上,讓買家蹲著挑書的。對於教育,他也有一套自己的想法,小孩子上不上學隨意,每遇到週四,他有時還常把小孩從台中帶到台北。以常人的角度來看,他的小孩是蹺課份子,但賴老闆則堅持自主學習的精神,讓小孩發揮自己的興趣。

以這樣的基礎來看賴老闆的對聯,比較能體會他的深意。幾次談話中,他其實對學院有著不盡的批評;整個學院早已僵化,談不出什麼好東西,加上框框太多,只要不合學院要求,就有被排除的可能。「院中少異秀」,就是意指學院中,因為形式化已深,無法容納奇能異秀,因此已變成少了創見,看不出什麼新進展的機構。

這也是賴老闆企圖創辦民間學院的原因;台灣民間學者不少,論文化創意、論學術「異見」,都比學院澎勃,論思想的多元性,都在在更勝於已經異化的學院。他會說出「門外多長音」,即是認為民間學院的文化厚度及活動力,無論那些方面都勝過學院。

作為一個學院中人,有時我也不得不認同。學術圈只要一定型,就充滿著各種要求及規定,學術術語的標準化,更容易讓體制益形鞏固。這也是,要在體制內生存,就不得不內化全部的思維框框及操作模式;這樣的內化過程,很難允許挑戰典範。幾年以來,博士班學生反應量化研究仍是主流研究模式時,我才知道,學術社群的典範轉移比想像中還難。

這也是我可以體會賴老闆將雜誌定名「門外」的原因;他其實想在學院外開展文化的遍地火花,圍繞著他的書店,就有不少作家、教師、編輯、攝影家及其他民間的奇能異士,這一群人正好可以讓他透過這一本怪刊,好好融鑄一下民間學院的文化氛圍。

幾年前,他邀我加入寫稿的陣營;當時,我並沒有當真。現在,看到他的理想在落實,有時真期望他能夠成功。畢竟,我們也期待民間學院能對學術社群產生刺激的功能,讓學院能夠更開放,更能接受變革的挑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