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6月 02, 2006

教務主管會議

每年,大學院校教務主管,都要召開一次會議,商討有關教務的相關業務,這些業務,有些由高教司提案,要大家提供意見。絕大部份則是公私立學校,在教務方面所碰到的問題,利用一年一度的聚會,提出來討論,通常是要求教育部能配合改善。

今年的教務會議,於5月25及26日兩天,在高雄的義守大學舉行。為此,5月25日一大早,從台北火車站搭7點半的自強號,直奔高雄。

因為教學卓越的關係,不只議題多半與卓越計劃議題有關,而且第一場也不免俗地請了美國南伊大的校長進行主題演講。我一向最不喜歡什麼事都抱老外的大腿,但這位校長講了一些話,倒讓我心有戚戚焉。

我最喜歡的部份,應該是他幾度提及大學生的訓練,應該讓他們能夠具備分析及批判的思考能力,最重要地,他所強調的重點是訓練學生具備專業的思考能力。這樣的思考能力,其實與教育部當前一力強調就業能力是不無衝突的。

強化就業能力,只是讓學生趕快具備專業知識,好進入職場作為產業大軍。但這位校長強調的專業思考,已經超越實務以上的層次,不只是學會如何做,更重要的應該是要問為何如此做。後者的訓練,主要是不讓學生落入「匠」的層次。這樣的層次,根本不是當前學程規劃所能達到的。

Wendler校長令我敬佩的乃是,特別強調一個好的大學應該追求卓越的教師。他的這一席話,我感受良多。近幾年的教務長經驗,讓我感覺到,台灣的大學,所謂的卓越教師少之又少。我們的大學早已變成論文的製造工廠,教師則是論文生產線上的技師。前幾天,與傳播學院的成院長聊天時,我們共同的感覺時,台灣現在只有專家,能夠激發我們追求學問的名師真如鳳毛麟角。尤其,以前學通古今,橫跨學科的大師的衰微,更見證台灣高等教育理想的萎縮。

當年我們申請國外的大學,並不是一定要擠進名校,相反地,常常是因為某個大學有我們所要追求的名師,才有意申請。我當年會到University of Wisconsin-Madison,乃是因為林毓生教授當時在那裡任教。會知道他,也是因為在台灣讀研究所時,與同學共同研讀了他的書,心中有所感佩,才萬里迢迢地在冬天,跑到美國中西部求學。

在台灣,到底有多少學生是如此抉擇的?還是我們的學生根本只是由國立學校考起,最後不得已才選擇私立學校?如果是這樣,是因為我們的學生只為了學位,才不管名不名師?還是,台灣根本就少見名師,讓學生無從選擇?

不論如何,這二者都是台灣的悲哀。但透過Wendler校長的演講,我們看到,如何建立卓越教師群,恐怕是未來想要在高等教育殘酷的環境中存活的學校,所必須念茲在茲,努力從事的目標。

Wendler校長當然還觸及其他有趣的主題,例如非傳統學生(non-traditional students)的招生就是其中之一。在美國,常見年紀不小的學生在校園流動,但在台灣,這樣的場景只有晚上及週末,在職專班上課時才看得到。為什麼失學的長者,在台灣的高教環境中會沒有機會?主要的原因,恐怕是台灣的聯考制度吧!美國彈性的申請制度,才有可能讓這些非傳統的學生,得以便利地申請到學校,回頭補足年輕無法實現的理想。

其他,他也強調大學必須思考長程的規劃,要常問10年及20年後,我們的大學要發展到何種樣貌?誠哉斯言,這樣的規劃思考,確實是當前台灣高等教育機構最不足的部份。人口變遷的快速,台灣經濟的惡化,就業市場的難測,學科分野的多元,在在挑戰高等教育的未來發展,如果不能事先規劃,危機恐怕隨時會出現。

只是,到底有多少學校,已開始進行長程的規劃與思考?準備面對未來劇變的環境,只有天知道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