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 1月 29, 2003

尋找未經雕琢的璞石

教書多年努力尋找的,就是所謂的「未經雕琢的璞石(Diamond in the Rust)」。未經雕磨的璞石代表著具有潛力、內在成就動機強、願意自我學習的學生,他所欠缺的只是老師一段時期的帶領與琢磨,以便脫穎而出,從璞石變成晶瑩剔透的鑽石。

我會體會這個名詞,是有一次與我的小兒子在淡水山上,重看《阿拉丁》這部卡通電影時,受到的震撼而產生的。在這部電影中,壞蛋賈霸千方百計要尋找神燈,在第1次嘗試中,他找了一個惡形惡狀的囚犯,把他帶到幻影獅身人面獸看守的地宮出口,當獅身人面獸大口一張,囚犯想要進入時,獅身人面獸大問他是誰,當囚犯答非所要,獅身人面獸即刻閤起大口張開的門,大喊快去找到Diamond in the Rust,他才會讓賈霸如願進入地宮尋寶。賈霸最後催動魔法,才知道Diamond in the Rust原來就是阿拉丁。

這個情節讓我震顫許久,難道我們不正是在尋找未經雕琢的璞石?我們教書這麼多年,在何其多心不在焉的小孩中,我們不是都在期待,偶而總會出現的一、兩個聽我們講課時不打瞌睡、全神貫注、眼神更會發亮的學生?或是碰到幾個對我們的指定讀物會主動閱讀,從其中找到樂趣,並提著問題來找我們的研究生?還有,在讀書會中,那些充滿狐疑,敢於執經問難、大聲論辯的年輕人?

而更好的形容則是,就好像一把樂器一樣,我們尋找的不正是那種琴弦會隨著我們的論述同時顫動的年青人?這樣的學生,豈不就是我們想把知識,尤其是累積多年,無法以文字充份表達的默會知識傳承下去的人?

當然,我們常常都是失望居多。現在的學生,對追求學問的認識常常不夠,實用的動機又太強;他們追求的常是比較容易掌握、具體的東西,課程內容一涉抽象思考,除非老師能深入淺出,要不然,他們的臉部反應就會像被抽了筋一樣,一幅痛苦茫然的景像。尤其對於像我這種喜歡進行思想鑽研(Intellectual digging)的老師來說,最痛苦的無非是學生以應付的心態準備我的課,以不嚴肅的態度匆匆完成期末報告。看到這些拼湊而出、邏輯及結構不謹嚴、加上資料來源貧脊及缺乏深度的期末報告,有時只能仰天浩嘆:真是天亡我也!天亡我也!此時最大的願望就是,如果能年年休研究假,不用教書,只做研究那該多好。這個學期,我就看到學生的報告是從網路上,大塊大塊地抓下別人的論文,作為他的報告交上來。碰到我這個每天上網找資料的老師,他怎麼能不原形畢露!我又怎麼能不失望地只給他50分的成績?

現在我必須常常為自己打氣,學生沒有興趣,我仍然必須自我完成。更何況,學術本來就是一條寂寞的路。沒有傳人,我們還是得努力下去。看來把思想內容寫下來,才是比較保險的路。此時沒有有緣人,別時總該有吧!也許那一天,就會如辛棄疾「青玉案」中所說的:眾裡尋他千百度,驀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。

願與天下所有在亟盼的老師一齊翹首期待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