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 1月 15, 2003

中年讀書樂趣多

人到了中年,我才體會讀書的樂趣。

我愛看書,但一直在思想性、哲學性的經典作品外圍徘徊;走不進去是主要的原因。最近幾年,我卻發現自己的轉變很大,這個轉變,讓我停止了幾年的研究計劃申請,開始重新走進西方思想家的經典作品中。

會這樣做有著多種的原因。第一,國科會的計劃到最後淪為趕進度,成果甚差,沒有什麼成就感;其次,這幾年感覺內在深深的不足,剛拿到學位時的那種目空一切,經過數年的磨煉,愈發感覺空虛。這些是為什麼會回頭讀社會學、哲學及人類學經典的原因。

當然,最重要地,世新大學出現一批喜好讀書的老師及學生,這才是讓我如魚得水的原因。因而,幾年前通識中心羅主任(編按:羅曉南)積極推動讀書會的時候,我就興緻匆匆地組織一個「知識與權力」的讀書會,召集大約十幾個老師讀書。但老師實在太忙祿,常常湊不起來,所以這個讀書會到最後無疾而終。

去年8月我開始休研究假,傳研所博士班的管中祥來找我,他想找幾個學生與我讀全球化的書籍,因為他的博士論文與此有關。我覺得學生主動要讀書,這種事情比較難得,因此一口氣答應下來。幾月下來,其實看的書已不少。因為這個「全球化與文化」的讀書會一週讀一本書,幾個月下來讀的書確實可觀。原來只有兩、三個人,現在則有六、七個。這其中有博士生、準備就讀研究所的學生,還有大學部的學生。看他們讀得那麼起勁,我實在有點驚訝;當大家在批評我們的學生不用功時,世新竟然有這一批書蟲,確實令人振奮。

從這個讀書會中,我自己的收獲就不少。過程中當然有些書挑錯了,讀起來覺得並不怎麼樣,但多半的書常會讓我有驚豔之感,也才知道西方這些思想家,確實有其令人佩服的地方。他們創造抽象概念,解釋社會現象的能力,確非我們所能及。台灣如果要想打入西方主流論述,恐怕非得了解這個關鍵不可。最近看的一本由貝克、紀登斯及拉什(Ulrich Beck, Anthony Giddens, Scott Lash)合寫的「反思性現代化(Reflexive Modernization: Politics, Tradition and Aesthetics in the Modern Social Order)」,就是一個例子,由現代性所產生的風險社會,在他們手中竟然能如此談,確實非我所能想像。為了將這本書看完,竟然讓一向早睡的我,變成熬夜失眠。後悔中夾帶著啟蒙的快感,那是不愛讀書的人所無法想像的。

我現在手上還有另一個讀書會,是資傳系研究生組的「網路文化讀書會」。這個讀書會以一章一章的方式慢讀。最近我們讀的是「日常生活的自我表演」,看到學生如此熱烈討論的樣子,讓我深受感動。他們平常上課可能不見得如此投入,但看到好書,大家問題倒是不少。這個讀書會原來是兩週一次,寒假到了,我要求他們改為每週一次。

就我的經驗,讀書會要成功,一定至少要有一個靈魂人物。他愛讀書,又會拉同學一起來讀。老師有時只是陪讀罷了,但陪讀者的收獲其實數不勝數,如果不相信的人,可以自己下海看看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