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活到50歲,練了太極拳幾年,才發覺金庸掰太極的功夫真是了得。
金庸第一會掰的,就是將太極拳論,以九陽真經名之。如果不是我最近深入拳論,還真不知被他誤導了這麼久。
《倚天屠龍記》中,金庸描述郭襄為了打聽楊過及小龍女的消息,跑到少林寺,誤打誤撞碰到覺遠大師及張君寶。後來,覺遠大師為了救郭襄及張君寶,將她們兩個挑在鐵桶裡,一路狂奔,最後筋疲力竭,但臨死前,卻背出了九陽真經:「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,我之意已入彼骨裡。兩手支撐,一氣貫通。左重則左虛,而右已去,右重則右虛。而左已去」、「氣如車輪,週身俱要相隨,有不相隨處,身便散亂,其病於腰腿求之」、「先以心使身,從人不從己,從身能從心,由己仍從人。由己則滯,從人則活。能從人,手上便有方寸,秤彼勁之大小,分厘不錯;權彼來之長短,毫髮無差。前進後退,處處恰合,工彌久而技彌精」。
不只這些,還有「彼不動,己不動,彼微動,己已動。勁似寬而非鬆,將展未展,勁斷意不斷」、「力從人借,氣由脊發。胡能氣由脊發?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入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之由上而下也,謂之合。由腰展於脊骨,佈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開。合便是收,開便是放。能懂得開合,便知陰陽」。
其實,覺遠背出來的九陽真經,就是不同年代所累積下來的太極拳論,任何一本太極拳的書籍,多多少少都會附上這些理論,但經金庸一改寫,竟然變成九陽真經!而所謂的九陽神功,其實就是太極拳!沒想到,我自己練了20幾年的功夫,就是日思夜想的九陽神功!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!
但害我更深的則是,金庸描寫張君寶默記了九陽真經,隱居武當山修習十餘年,忽有所悟,苦思七日七夜後,豁然領會以柔克剛的武術至理,因而仰天長笑。金庸寫著:
這一番大笑,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、繼往開來的大宗師。他以自悟的拳理、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,創出了輝映後世、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。後來北遊寶鳴,見到三峰挺秀,卓立雲海,於武學又有所悟,乃自號三豐,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。
這一段記載,讓我一直認為張三丰就是創出太極拳的人,而且信以為真。但最近,看到徐震的《太極拳考信錄》,發覺根本不是這一回事。
依照徐震的考證,張三丰被列為太極拳的創始人,與楊式太極傳人以訛傳訛有關。事實上,張三丰與太極拳根本搭不上邊。以前認為太極拳傳自陳家溝,將陳家溝視為太極拳創始地的說法,也並不確切。目前能掌握最早的記載,太極拳的發展,與清朝乾隆時期的王宗岳最有關係。
這一說法,來自武式太極傳人之一的郝月如。《太極拳考信錄》中記載著郝氏的說法如下:「陳氏所傳者,本為砲搥,非太極也。王宗岳偶過陳家溝,見村人演拳,既而,是夕于逆旅,議其短長,陳溝人聞之,不悅,時宗岳已離逆旅,乃由精于技擊者數人追及之,請與角而負。遂固止其行,而問教焉,宗岳擇其穎悟者,指授之而去。」
這一段故事,講的是有史以來第一篇太極拳論的作者王宗岳,偶過陳家溝,因為批評陳家溝人的武術,陳家溝人挑戰他,卻又被他打敗,最後求他留下來傳授功夫的過程。由此來看,太極的發展,並不久遠,而從徐震的研究中,太極拳的興盛,也是清末民初的事了。
將這一段歷史寫出來,希望著迷太極拳的同好不要恨我。話說回來,誰是太極拳的宗師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,深入太極拳的堂奧,發揮它的精微之處,才是練習太極的精神所在。
金庸第一會掰的,就是將太極拳論,以九陽真經名之。如果不是我最近深入拳論,還真不知被他誤導了這麼久。
《倚天屠龍記》中,金庸描述郭襄為了打聽楊過及小龍女的消息,跑到少林寺,誤打誤撞碰到覺遠大師及張君寶。後來,覺遠大師為了救郭襄及張君寶,將她們兩個挑在鐵桶裡,一路狂奔,最後筋疲力竭,但臨死前,卻背出了九陽真經:「彼之力方礙我之皮毛,我之意已入彼骨裡。兩手支撐,一氣貫通。左重則左虛,而右已去,右重則右虛。而左已去」、「氣如車輪,週身俱要相隨,有不相隨處,身便散亂,其病於腰腿求之」、「先以心使身,從人不從己,從身能從心,由己仍從人。由己則滯,從人則活。能從人,手上便有方寸,秤彼勁之大小,分厘不錯;權彼來之長短,毫髮無差。前進後退,處處恰合,工彌久而技彌精」。
不只這些,還有「彼不動,己不動,彼微動,己已動。勁似寬而非鬆,將展未展,勁斷意不斷」、「力從人借,氣由脊發。胡能氣由脊發?氣向下沉,由兩肩收入脊骨,注於腰間,此氣之由上而下也,謂之合。由腰展於脊骨,佈於兩膊,施於手指,此氣之由下而上也,謂之開。合便是收,開便是放。能懂得開合,便知陰陽」。
其實,覺遠背出來的九陽真經,就是不同年代所累積下來的太極拳論,任何一本太極拳的書籍,多多少少都會附上這些理論,但經金庸一改寫,竟然變成九陽真經!而所謂的九陽神功,其實就是太極拳!沒想到,我自己練了20幾年的功夫,就是日思夜想的九陽神功!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,得來全不費功夫!
但害我更深的則是,金庸描寫張君寶默記了九陽真經,隱居武當山修習十餘年,忽有所悟,苦思七日七夜後,豁然領會以柔克剛的武術至理,因而仰天長笑。金庸寫著:
這一番大笑,竟笑出了一位承先啟後、繼往開來的大宗師。他以自悟的拳理、道家沖虛圓通之道和九陽真經中所載的內功相發明,創出了輝映後世、照耀千古的武當一派武功。後來北遊寶鳴,見到三峰挺秀,卓立雲海,於武學又有所悟,乃自號三豐,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。
這一段記載,讓我一直認為張三丰就是創出太極拳的人,而且信以為真。但最近,看到徐震的《太極拳考信錄》,發覺根本不是這一回事。
依照徐震的考證,張三丰被列為太極拳的創始人,與楊式太極傳人以訛傳訛有關。事實上,張三丰與太極拳根本搭不上邊。以前認為太極拳傳自陳家溝,將陳家溝視為太極拳創始地的說法,也並不確切。目前能掌握最早的記載,太極拳的發展,與清朝乾隆時期的王宗岳最有關係。
這一說法,來自武式太極傳人之一的郝月如。《太極拳考信錄》中記載著郝氏的說法如下:「陳氏所傳者,本為砲搥,非太極也。王宗岳偶過陳家溝,見村人演拳,既而,是夕于逆旅,議其短長,陳溝人聞之,不悅,時宗岳已離逆旅,乃由精于技擊者數人追及之,請與角而負。遂固止其行,而問教焉,宗岳擇其穎悟者,指授之而去。」
這一段故事,講的是有史以來第一篇太極拳論的作者王宗岳,偶過陳家溝,因為批評陳家溝人的武術,陳家溝人挑戰他,卻又被他打敗,最後求他留下來傳授功夫的過程。由此來看,太極的發展,並不久遠,而從徐震的研究中,太極拳的興盛,也是清末民初的事了。
將這一段歷史寫出來,希望著迷太極拳的同好不要恨我。話說回來,誰是太極拳的宗師並不重要,重要的是,深入太極拳的堂奧,發揮它的精微之處,才是練習太極的精神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