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11月 02, 2006

高中與大學的對話

幾週前,教育部高教司一位同事與我聯絡,提及高教司陳德華司長,邀請我主持一場高中校長與大學教務長的對話。因為世新大學是教學卓越大學,他希望我能代表世新與會,與高中校長對談。

10月26日,一早9點我就到台大的集思會議中心報到。這一待就是一整天,打破我參加會議的記錄。幾年下來,我已甚少參加整天的會議;通常都是參加完該參加,或想參加的場次,就匆匆走人。

這一次,我會留一整天,除了想聽一聽陳司長的報告外,最主要還是想了解高中校長對大學有何建議。早上的高中校長報告,我已聽出了端倪。下午與成功高中校長聯合主持的座談,讓我有更深的了解。最後一場綜合座談,4組的總結報告一出來,我更有了完整的掌握。

其實,當天不如說是高中校長對大學的要求與期待,期待大學的入學考試能夠如他們所要求般進行改變,以讓高中的教育能夠更常態化一點。

其中一個批評,主要針對大學考試時,部份名校(尤其是台大)因為考科指定太多(通常多到5至6科),造成高中生為此疲於奔命,到了3年級都是為考試而在讀書,讓高中企圖推出選修制度的理想,根本無法落實。

這也是有部份參與者,建議大學減少考科。考科的減少,自然會讓考試的壓力降低,讓學生有更多的自主空間,可以學習自己有興趣的東西。有些甚至建議以學群的方式決定考科,讓指定科目劃一化,學生更容易準備。

座談時,我提出作為一個大學教務長,我並不贊成考試,我寧願採取學校推薦及個人申請制度。我舉例說美國就是如此施行的,我甚至不用到美國面談,就接到名校的入學許可。

但看來主要的壓力似乎來自家長會,家長們對申請制度還沒有很大的信心。甚至高中校長也明言,偏遠地區的學生,沒有當老師或有錢的父母,申請資料的準備相對吃虧很多,因此申請制度反而加深入學的差距。因此,就偏遠高中的校長角度思考,他們還是支持考試入學,只是多考及少考而已。他們認為,考試制度比較能保障讓弱勢學生出頭的機會。

當天的另一個建議,則是希望將大考移到高二暑假,並以高中一及二年級的上課內容,作為出題範圍。這樣的安排,可以讓考完試的學生,在高三時可以選修自己有興趣的課程,甚至發展成指定考科的準備工作,更有利於特殊才能學生的就學。

當天,我也提議可以邀請大學的教師,到高中幫忙開一些選修課,除了讓學生多一些選擇,更可以讓學生作為入大學前的準備。可惜,這樣的美意被評為好高騖遠,因為他們認為不應以大學的選修制度,來看高中的學習。

其實,當天我最深刻的感覺,還在於高中校長的兩難。一方面希望常態教學,讓學生快樂學習,培養健康的公民;另一方面,家長的壓力,卻讓他們不得不注重升學的急迫性。這也是,再怎麼談,都是圍繞著考試在思考。所謂的多元入學制度,其實是端不出檯面的理想。

作為教務長,當天我有著深深的無力感。高中對大學的要求,竟然僅止於考試制度的變革。這裡面的邏輯乃是:只要大學入學考試配合改變,高中教育自然就可以常態化。

當我提及,大學需要高中提供學習態度積極的學生時,似乎得不到任何回饋。只考慮大考的片面思維,讓我深深感受台灣教育的畸形發展。看來,台灣的小孩,一時之間仍然無望於脫離「烤試」的苦海了,真是嗚乎哀哉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