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媒體不斷報導,不少大學開始推動一、二年級不分系,從這些跡象顯示,不分系在台灣慢慢儼然成風,教育部更是公開表示支持。
這樣的問題,世新大學未嘗沒有想過。我就曾為此,與牟校長經過多次的討論;牟校長以他在美國大學教書及行政多年的經驗,慎重地告訴我,就時空背景而論,在台灣,實施一、二年級不分系,有其尚未成熟的局限存在。如果未經詳細思考,貿然實施,可能未見其利,反見其害。
牟校長指出,實施一、二年級不分系,代表一、二年級的課程必須是橫貫人文、社會、理工等各大領域的通識課。要開出這樣的課程,如果不是學系發展均衡的大學,如何能提供多元的師資,挑起一、二年級跨越學科的通識課程?
以這樣的角度來看,國內沒有幾個大學夠資格,推出這樣的基礎課程。數十年高等教育的畸形發展,國內的大學都已專業化太深,尤其重工科輕人文的趨勢,更非常不利於一、二年級不分系的理想。當前由一個學院單獨推出一、二年級不分系,或是釋放學生員額推動學位學程的作法,都沒有解決這個客觀的限制。
其實,最重要的還在於通識課該怎麼教的問題。以一、二年級不分系最有名的芝加哥大學及哈佛大學來說,通識課是被非常看重的課程,每一門課要求學生必須研讀的書籍及原典更不知幾凡。
對這二個學校來說,一、二年級是不容馬虎,必須紮紮實實打造基礎涵養的課程。
然而,通識在台灣早已變成營養學分,開出的課程真是五花八門,以芝加哥及哈佛的開課方式來看,台灣專業化已深的各大學,又有幾個老師能像美國名校般,透過深入的閱讀及討論,訓練學生如何思考?如何挖掘人類社會所面對的種種議題?
再者,當前各校的科系,歷經教育部的規範及歷史的發展,都已具備固定的學生及師資員額。一、二年級不分系的後續發展,就是三、四年級的學生決定主修領域,以台灣目前熱門科系的社會價值觀,最有可能的發展是一個科系獨大,其他科系則揠旗息鼓,教師等著來年被解職!
作為學校的主管,在這種情況下,是該讓這個熱門科系多聘請老師,愈來愈大?讓其他科系自然解散、老師回家?但如果那一天風潮轉變,又該怎麼辦?
美國的一、二年級不分系有其成熟的條件,當年筆者為了比較台灣及美國大學生圖書館使用的差異,曾到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校區的物理系及化學系,要求提供三、四年級的學生名單,結果竟然都只有十幾名學生,以這兩個系作為主修!
但因為物理及化學二系的發展重點在博、碩士班,大學部學生少並不受影響。但以台灣當前員額早已欽定的情況下,如果沒有先想好解決方案,發生像美國物理系及化學系的情況,有多少教師必須中年失業,匆匆走路?難道這是一個負責任的學校該有的作為嗎?
這些問題如果不思考清楚,只形式地推出一些不三不四的制度,到底會有何成效,實在令人不得不深深地質疑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