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 6月 29, 2005

五年五百億的質疑

6月24日,一批來自台灣大學、政治大學、清華大學、交通大學、成功大學、中正大學、東華大學、東海大學、實踐大學及世新大學的教授,共40幾位,在立法院的第一會議室,舉行公聽會,反對5年5百億的計劃。為了支持他們,我也準時在9時45分於立法院出現。

幾年下來,參加幾次公聽會的經驗都不是很好,我其實有點厭倦。這次的公聽會一樣如此,仍然是立法委員作秀的場所。雖然到最後,讓教授們暢所欲言,但因為時間顯然不夠,並無法與官員作深入的對談。我看到想講話者眾,最後放棄上場的機會。但發言稿,我還是準備著。

我的發言主要是從幾點,提出針對5年5百億的質疑:

(一)模糊的目標能達到嗎?

追求何種一流?那一種百大?全世界那麼多的大學排比,要追求那一種排比?依照94年4月16日的教育部簡報,所謂一流大學就是:(1)充足經費、適當規模、完整學術領域、充沛的人力與支援、有利國際化之環境及策略。(2)一流教師及待遇、工作環境及保障,傑出的研究、充分的學術自由和大學自主,先進的設備及優異表現的學生。這樣的一流,大部份大學都可以競逐,何以只選定兩、三所?

(二)綁標式的政策恰當嗎?

還沒開始比賽,誰會勝出已先放出風聲,這如何讓人心服?這種綁標式的政策,已讓其他學校自認是棄兒。縱然教育部最近發函調查,但大部份學校認知教育部早有腹案,不是自我排除,就是抱著試看看的心態。這種綁標進而造成棄兒式的政策,恰當嗎?

(三)其他學校不值得重點補助嗎?

不少國立大學及私立大學早就發展出各自特色的重點領域,卻不見教育部主動點名式的重點補助,對照前面兩、三所早已「欽點」的大學,這難道是一種合理的政策?讓已各有特色及重點的學校,發展世界一流的領域比較有可能?還是要求兩、三個大學得到整體一流比較有可能?教育部應該衡量一下。

(四)炒短線的作法可行嗎?

5 到 10 年就想要成就一流,那有這樣子炒短線的作法?我們炒短線的資訊產業,只發展出代工式的一流,現在則已落入夕陽境地,難道我們的教育還要再玩一次?中國自鴉片戰爭以來,已向西方求學了一百多年,還不斷在留學(流血)!一百多年都無法解決的事,如何期望5到10年可以達到?

(五)百大又能代表什麼?

將 5 百億集中,就能保證進入百大嗎?如果達不到,錢已花光了,誰該負責?這些學校真強到所有學門都可獨霑這些經費嗎?若一定要這麼作,請政府給大家可以接受的解釋。大學排名一向是商業機構的把戲,學術圈本身的健全發展,自有一套同儕評估方式的認可制度,我們的政府不如此之圖,卻獨鍾大學是否進入百大,到底是要爭什麼?

(六)後果有考慮嗎?

二桃殺三士還算輕微,比較嚴重的後果反而是「兩個一流,數十個不入流,加上一百多個沉淪」。只為了一個虛無飄渺的百大名號,要讓其他一百多所大學遍地哀號,這算是那一種政府?父母親為了栽培一個小孩,讓別的小孩犧牲,是台灣貧窮農村時期的悲哀!沒想到,經濟如此發展的台灣,卻還在玩這種殘酷的遊戲,孰能忍之!

(七)難道沒有更根本的問題要關懷?

教育部到底知不知道,現在的大學生學習動機的低落已到何種程度?大學部的老師,現在已陷入水深火熱之中,不只要具備補習班老師的口才,還要有演員的身段,才能吸引住這些學生稍帶關懷的眼神。這一些學生再不救,台灣的未來才真正可悲。這種問題直接與中小學的養成教育有關,如果不能在中小學打好基礎,如何期望台灣的前途無量?就靠一、兩所大學打入一百大?難道台灣的未來就是這一、兩所大學的學生所繫?一將功成,台灣恐早已沉淪矣。

幾天前,一個博士班的學生,傳了一份一位媽媽將 9 歲小孩帶到美國讀書的故事(
),媽媽最後的心得是:「美國的小學雖然沒有在課堂上對孩子們進行大量的知識灌輸,但是他們想方設法把孩子的目光引向校外那個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,他們要讓孩子知道,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他們學習的課堂;他們沒有讓孩子去死記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,但是,他們煞費苦心地告訴孩子怎樣去思考問題,教給孩子們面對陌生領域尋找答案的方法;他們從不用考試把學生分成三六九等,而是竭盡全力去肯定孩子們一切努力,去讚揚孩子們自己思考的一切結論,去保護和激勵孩子們所有的創作慾望和嘗試。」這樣的教育,才是教育部該試圖達成的目標。教育部應該好好想想百年規劃所需的教育基礎建設是什麼,競爭似的只圖兩、三所大學的一流,不願面對及解決台灣的教育問題,台灣的未來在那裡,確實令人擔憂。


註:題為「當我把九歲的兒子帶到美國」,原載於美國中文在線論壇(http://bbs.tycool.com),欲詳全文可至新華網 http://news.xinhuanet.com/overseas/2004-11/10/content_2198330.htm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