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12月 30, 2004

名人在世新


近 10 年,世新大學邀請不少名人到校演講,這其中包括華勒斯坦(Immanuel Wallerstein)、David Harvey、Jeffrey C. Alexander、J. Marshall Unger、林懷民、阮義忠、白先勇、侯孝賢、余光中等,有的我得幸參加,有的則未及參與。從自己參加的幾場演講中,我感覺到不同的名人,吸引的觀眾及造成的震撼各所不同。

這其中,參與層面最廣的,非華勒斯坦莫屬。華勒斯坦曾任美國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,現為布勞岱經濟、歷史體系、與文明研究中心主任,他的名氣奠基於《當代世界體系》這一本專著。他到世新演講的題目是「全球化──為何有那麼多爭議?」
  

因為是世界級的人物,聽到他要演講,想要一睹風采的教授及學生可真不少,而且難得的是來自各個學校,讓 A201 教室座無虛席。也因座位不夠,使得許多晚到的學生只好席地而坐,甚或倚牆而立站著聆聽大師演講。
  

另外一個造成旋風的是 David Harvey,他是後現代論述的大將,更著有《Production of Space》等專著,當天演講的主題是「文化產業與消費──文化?經濟?後現代」,由王志弘教授翻譯的演講稿「地租的藝術︰全球化、壟斷與文化的商品化」,從網路上都還可以找得到全文。(
  

令我比較驚訝的則是,好不容易請來的耶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Jeffrey C. Alexander,並未造成期待的風潮。亞歷山大教授其實也著有名聲,演講題目「文化創傷與集體認同」,呼應這幾年 228 事件文化創傷的著例。亞歷山大教授的題目其實相當扣聯台灣面對的認同問題,但為何無法吸引更多人聽講,我目前仍在納悶。
  

前面三位教授,論他們的研究主題,都比較屬於跨學科,因此容易吸引外校及不同學科的師生來校聽講。俄亥俄州立大學現任東亞語文暨文學系主任的 Prof. J. Marshall Unger,則顯然因為是語言學領域的關係,聽講的對象比較受限於語言學界,規模就小了很多。
  

這些國際知名學者之所以能夠來台,主要還是「蕭宗讓講座」及「曹演義講座」的贊助關係。這二個講座都是世新大學為了延攬具傑出國際成就的學者、專業人士,到校從事演講與講座,特別以募款方式取得設置經費,希望藉此傳承經驗,培養優秀人才。前者更是由前校長成嘉玲與傳播學院院長成露茜聯合捐款提供,藉以紀念她們的母親蕭宗讓女士。
  

與這些國際名人比起來,國內的知名人士來校演講時,聽講對象就顯然看不見校外人士,純以本校師生為主。但論數量,則並不輸給這些國際學者。林懷民及阮義忠二位名人到校演講時,活動中心就坐得滿滿的。當然這裡面一定不乏老師動員來的聽眾,但看到這些學生聽得津津有味的樣子,代表這樣的演講確實發揮了一定的功效。
  

最近,我參加了一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演講,那就是余光中先生的二度蒞臨世新。當天,A201 教室再度爆滿,晚到的學生只好席地而座。我讀大學時曾聽余先生演講,睽違 20 幾年,余先生的丰采依舊。當天下午,近兩個小時的演講,我都專注地聆聽。最後的中英文詩歌朗頌,更讓我有著驚豔的感覺。經過余先生的唸頌,讓我對這些現代詩有著更深一層的體會。
  

白先勇及侯孝賢到校演講時,據說也是精彩之極。可惜我無法與會,因而失之交臂。雖然我無法場場參加,但卻深覺這樣的演講必須持續下去。這也是為什麼今年進行 94~96 年的中長程規劃時,我特別說服校長讓我在教務處下編列計劃,以補助大師到校演講。以當前各系的演講預算,有時實在請不動大師。如果由教務處給予補助,才能讓各系施展手腳,多邀大師到校,讓學生接受課堂教學以外的思想刺激。

註:相關演講影片請參見本校《網路英語沉浸園》http://vh.shu.edu.tw/~abc/corner/main_lecture.htm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