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個禮拜﹐在翠谷餐廳吃午飯的時候﹐資訊傳播學系莊主任告訴我﹐淡江大學資圖系的蔡老師﹐已被政治大學挖角﹐下個學年就要到政大教書了。
這個消息令我震驚不已?自民國79年從美國回台在淡江任教開始﹐我就與蔡老師認識迄今。她是淡江的校友﹐在淡江的資歷比我還深﹐畢業短暫出國後﹐就留在淡江教書十餘年﹐一向對淡江有著很深的感情。多年前﹐我們這些與她同系的幾個朋友﹐陸續離開的時候﹐唯有她不動如山﹐一直死守淡江。去年8月﹐她更違背自己意願﹐接了系主任及所長的工作。沒想到﹐不到一年﹐竟然傳出她也要離開的消息。
懷疑之餘﹐我打電話回淡江詢問。透過與系上麗莉助教的一陣對話﹐我了解﹐這件事情大概已無轉圜的可能。看來政治大學開出來的條件﹐對蔡老師非常具有吸引力。除了薪水或許有暗盤無法得知以外﹐政治大學鄭校長允諾蔡老師一學期只要開一門課﹐其他時間可以專心做研究的條件﹐看來是讓蔡老師最為心動的一招。與她接觸的這幾年﹐她一直排斥接任何行政工作﹐一心只想從事研究工作﹐政大開出來的條件這麼好﹐她焉有不接受的道理﹖
她要離開的決定﹐已讓我原來教書的科系陷入震盪中。蔡老師是現任系主任﹐更是系上研究的強棒﹐發表在國外的學術論文已為數不少﹐而且她發表的地方﹐多半是社會科學引文(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)資料庫所收錄的期刊。這應該也是政治大學挖她的原因吧﹗去年論文排行的風波﹐讓政治大學吃盡苦頭﹐政大校長會出此招﹐專挖論文發表的大戶﹐不是沒有道理的。
但一方面﹐我也狐疑政大如此挖角能有多大的助益。最近看到一篇文章﹐介紹美國大學的「學術吉普賽人」(Academic gypsies)﹐探討的也就是當前高教的挖角風。與台灣大大不同的是﹐美國大學所挖角的﹐要不是帶著一堆計劃的老牌教授﹐就是正在研究前沿的新星﹐更甚的是社會知名的學術明星。前者當然是看重研究的能力﹐後者則是冀望能為學校提高曝光的機會﹐進行聲望的建構(Reputation building)。
這種聲望的建構﹐目的都是為了因應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」等機構的年度排序。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」的年度排序﹐其實只是一種聲望調查﹐而所謂的聲望﹐當然與媒體曝光率有很大的關係﹐要影響被徵詢的校長及系所長投你一票﹐知名度是大大不能省的?也是因為這樣﹐「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」的年度排序﹐雖然迭受批評﹐但看來已變成美國社會及家庭的年度焦點﹐更是美國各大學力爭進入排行榜的大戲。
政大此次挖角蔡老師﹐已讓我看出台灣高等教育挖角風氣的盲點?其實蔡老師有點像孤槍俠﹐因為她研究的資訊計量學﹐在台灣真的是鳳毛鱗角﹐而政大更沒有與她搭配的研究團隊。這種挖角孤槍俠的作風﹐到底能為政大產生多少效益﹐我都不禁大大搖頭﹗
然而﹐始作俑者﹐還是得怪教育部。高等教育評鑑是何等嚴重的事情﹐重要的指標及細節都沒有討論清楚﹐就貿然公布論文數量的排序資料﹐不僅讓社會誤解評鑑的內涵﹐更造成各大學間的惡質挖角風氣。為政思慮不周﹐後遺症不知何時才得消﹖﹗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