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1月 18, 2007

知識力危機

大學校長會議在南部召開,報載成功大學校長高強,批評台灣的知名大學努力打拼「一流」,但只看到量化數字的累積,卻忽略了論文被引用率、技轉費用和外國學生素質的未見提升。

高強校長當然透視了量化思維所隱藏的癥結問題,但除此之外,我覺得過於鼓勵國外發表論文,追求SCI、SSCI,及A&HCI的數量,還引發台灣知識力斷層的潛在危機。

論文發表的目的,一者讓同儕共享研究發現。這是知識會被視為公共財,學界定位公共科學(Public science)的主因。但在此方面,研究人員重視的還在於研究創意夠不夠;沒有創意的研究再多,根本無法吸引同儕的閱讀及引用。

與全世界比起來,台灣的論文數不能算多,但依照資訊科學研究所最新的分析顯示,1996至2006這10年間,世界20名內的科研表現,台灣能夠排名第18,成績不能說太差。但再看每篇論文的被引率,平均為5.05,卻掉到20名之外。大陸的情況,比台灣還糟;論文數雖然全世界第6強,但每篇論文平均被引用次數卻只有3.69。

看來兄弟之邦,都在努力追求曝光,因此努力鼓勵發表國外論文。但遺憾的是,被引率卻仍遙遙落後其他國家。反而是百慕達,論文數只有218篇,平均被引次數達18.94,排行世界第一。瑞士的10年論文數只有15萬4,291篇,平均被引次數卻達14.05。這兩個國家的論文數與美國的2,83萬1,004篇比起來,不啻小巫見大巫,平均被引次數卻都打敗美國的13.36。

這樣的數字告訴我們,數量多寡無法代表一個國家研究實力的全部。只要看看,台灣資訊產業風光發展的那幾年,監視器、鍵盤、滑鼠數量全世界第一的奇蹟,再看看現在的窘境,即知數量第一下的微薄收益,實在無法騙過明眼人的法眼。

論文發表的第二個目的,應是讓下一代能從前人的研究中,發掘知識及爬梳新的研究問題。對於外文尚未駕輕就熟的莘莘學子而言,國家必須累積足夠的本國文獻,讓他們能夠浸淫及吸收,由點而面,如水土保持般,逐漸積累成國家的知識力。

國內現行鼓勵國外投稿的政策,卻已開始引發當初未及思考的不意圖後果;台灣學生英文能力一向不好,如果國內較好的論文持續外流,這些學子要如何增長知識?如果冀望通過英檢,就能提升學術論文的閱讀能力,恐怕是癡人說夢!

這樣的問題,如果不及早因應,一方面知識逐漸流失到國外,只剩國外學者及少數國內研究人員,得以掌握這些文獻;另者,國內學子因為語言限制,又無法深入吸納這些成果,這恐怕是國內知識力喪失的最大危機了。

台灣高等教育機構突破160餘所引發的問題,就是政府未見出生率逐年下降的苦果。只知衝國外發表的論文數,不知進行國內知識的水土保持,會不會哪年開始,也出現了知識崩盤的土石流?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賴老師好,深覺當您的學生非常幸福.不但有讀書會,老師也給予指導並參與其中.加上前後期的學長姊一同帶領,也就有師徒制傳承的實際效果.

對於論文引用次數上,常常在人文學界,或在哲學與文學等宗教領域,也就是相對於自然科學的統計與歸納實證科學而言,常常被引用不是件好事.因為如果我引用某人的著述,可能是我要拿來做不同的對比詮釋.

前些日子,政大被評落後於交大.成大等學校,也就因為SCI.SSCI的評選機制係採用論文引用次數來評鑑大學的研究能力與成果.當然,政大這一人文悠久的學校當然也就抗議啦!但是如何能夠評鑑各個學校的研究能力呢?

我的回應可能也像Bourdieu一樣僅是提出問題(我認為的),而暫時並未給予解決.而最近讀Polanyi時,他指出對於預感與相信的默會致知,在人文學界中的讀經典傳統,相信是最無直接可見效益,?是最有效地知識傳承與打根基的工作.

當然也深深感謝老師教學的用心,並恭賀老師在讀書會有累積這樣豐碩的成果.最實際地積累學術能量也就是帶學生一同閱讀經典...

中原董同學敬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