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二, 10月 24, 2006

曾志朗說教改

10月14日,世新大學為了慶祝50週年校慶,舉辦了兩場高等教育的研討會。

早上的一場是針對海峽兩岸舉辦的論壇,幾個姐妹校的校長都上場開講。世新大學牟宗燦校長開幕後,我因為必須回辦公室,改寫原定要來致辭的教育部杜部長的演講稿,因此錯過了精彩的對話。

下午的研討會則定位為國際研討會,由前人文社會學院李振清院長主持,姐妹校校長Eric R. Gilbertson博士及前教育部長、現任中研院副院長曾志朗參加與談。兩位與談人報告完後,進入對話的場次。

我與曾部長幾度在以前的會議碰過面,我通常都是帶著批判的角度質疑過他。但幾年下來,想一想,與幾個部長比起來,他算是比較沒有官架子,而且表裡如一,堅持教改理念的教育主管。

也是因為如此,縱然是英文發言的國際研討會,我仍丟了一個問題給他。我問他,大部份人都認為教改並不成功,以他當過教育部長的經驗來說,到底問題及困難何在?如果台灣還有機會,以他的角度來看,我們還能做什麼?

我會問這樣的問題,一方面作為教務長,負責招生的工作,看盡教改的各種面向及缺點;另一方面,我又是國二生的家長,小兒子常常必須面對考試的壓力,無法好好學習自己想學的東西,讓我大大兩難。

接到這樣的提問,他坦承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。他的坦白,令人非常讚賞,但他認為教改在一定程度上,仍然是成功的。不過,他仍指出,教改最後無法畢其功,與多元入學方案無法實現有關。

曾部長認為,教改的失敗,就在於無法廢除考試制度。原來教改的精神及做法並沒有問題,但當時根本無法預想到,台灣整體社會的價值觀,還沒有做好接受這種轉變的準備。

曾部長指出,台灣的社會對公平的執著,讓多元入學的理想無法真正落實。要公平,就只好考試。從入闈出題,到答案卷彌封,到分工改題,這中間經過千年發展,已累積一套綿綿密密的防弊措施。論公平,果真是公平,因為沒有人能做手腳,所有人都有相同的機會。

考試制度的問題,就在於制式的答案,扼殺了創意的可能。這種問題,在研究所尤為嚴重;在台灣,進研究所也可以補習,進來後如何期待他們對「研究」有所體會?

有些人的能力,其實不是筆試所能考出來的。如果可以這樣考出來,太極拳及少林拳大師,早就遍佈全台了。錄取學生,應該像老師父要傳承功夫時的選徒一樣,必須有伯樂選千里馬的洞察力才行。這樣的人才,更不是背背拳論及拳譜就可以檢驗出來的。

多元入學本來就是要讓社會慢慢建立起一套評價機制,讓不同的人才的篩選管道逐漸建立起來。可惜,台灣的社會,對於申請及推薦充滿了不信任感,總認為所有人都會徇私,因此,動不動就透過立法委員施壓,更要求教育部要緊盯著招生工作。這也是多年前,黃榮村前部長有一度要求各校進行考試面談時,要錄音錄影的原因。

曾部長當天下午的回應,應證了我對台灣教改失敗的觀察。從國外回來,我們對美國的一套選才機制,其實瞭若指掌。如果不是美國的彈性制度,我們如何能憑簡單的申請,進入美國名校,拿到辛苦的博士學位?如果我留在台灣,被台灣的僵化機制綁住,就不可能有今天的我了。

可惜,台灣就是常常橘逾淮為枳,很多美國的好制度,一到台灣就會變了樣,失去了原初的精神。所以,這也是為什麼曾部長退下教育部長後,仍然到處演講,就是試圖想透過各種方式,改變社會及家長的價值觀。

曾部長的話,讓我不得不持續頷首,而他這種唐吉訶德式的精神,更令我不得不佩服。只是我也在玄思,為什麼中國社會,就是去不了對於考試的無限依賴?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我個人認為,關於您最後的問題,曾部長已經
回答了,就是對於公平的期待。這個期待的反
面,您也說了,就是對於徇私的畏懼。

如果今天可以提出一套至少跟考試一樣公平,
徇私介入可能性同樣低的方案,我相信不會有
什麼阻力。

所以說,我認為重點不在考試,在公平。

p.s.您的網誌很有意思。初次留言,請多指教。

匿名 提到...

是ㄚ! 雖然太極拳及少林拳大師能倖免,但是目前的中醫師考試呢?!恐怕也不是背背傷寒論或教科書就可以行醫了。
如果多元入學無法澈底實施,任何等級的升學考試會一直在「公平」的綁架下永無翻身之日,如此,要期待一個相互信任的自由社會來臨,還期望對「研究」有所體會的碩士生,與僅依憑通過高普考試的公務員來提昇行政能力,這三者恐怕都不是短期間內可以看得到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