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4月 13, 2006

與鋼琴家談文化

3月14日下午,台大中文系周鳳五教授突然打電話給我,說他晚上要幫李漢國踐行,希望我能參加。

李漢國是漢國策府的老闆,多半時間留在大陸,更因太太生病,沒空回台,我們已經近一年未看到他。此次他好不容易回台半月,眾家親友其實與他吃過多次飯,但15日他要離開,不知何時才能再見?想一想,再怎麼忙,我都必須去看他一下。

當天晚上說不上宴席,只是準備了幾盤菜,加上徐恩奎前主秘的烤鴨,大家將就著吃。吃興漸起的時候,李漢國突然打給葉怡之老師,希望葉老師能來聊一下。不到幾分鐘,葉老師果然就來了,還抱著一尊白玉佛像送給李漢國,希望能保佑他全家平安。

沒想到不多久,葉老師的法國朋友,以前我曾專文介紹過的鋼琴家也出現了。我再度以英文與他閒聊,才知道他隔天要到廣州。我告訴他我4月底也要到西安參加研討會,發表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論文。

他聽完,以一臉狐疑的樣子看著我,大概是對文化創意這4個字很敏感。追問之下,我們聊到台灣的文化現況。他不客氣地告訴我,10年前的台灣,文化的水準比現在好多了,他說那時台灣人還能找時間欣賞音樂,還顯現一些氣質,但現在這些已漸漸在流失中。

其實那個晚上,他最深入的批評則是,台灣根本已失去文化的底韻。他說文化必須有其傳統,而且不能斷掉,必須在文化傳統中,進行更新及改變,再造文化的根基。

他指出,台灣的當前文化基本上是無根的,多半移殖自國外。這有點像美國,太實際,只希望從各個國家引進文化,就是少了自己的東西。

他認為我們的教育,是一個無法發揮創意的制度。我們的小孩子被迫一直在學習,不只是教室內,還包括補習班及才藝班。這樣的環境,無法讓小孩子有自己的時間,有閒暇去參觀美術館及博物館,無法讓小孩子涵養文化、欣賞文化。缺乏文化涵養的年青人,又如何能創造文化?

他也形容,台灣只有主流的文化,沒有像歐洲的多元異質文化。以音樂為例,他形容西方合唱團剛開始只有兩個聲部,慢慢變成三個到四個聲部,這也是到最後有女高音(soprano, S)、女中音(alto, A)、男高音(tenore, T)、男低音(basso, B)出現的原因。最特異地,是這些聲部卻能互相配合,和諧地組成優美的音樂。

他也舉交響樂的發展為例,原來可能只有鋼琴獨奏,隨後小提琴及其他樂器不斷加入,變成一個龐大的樂團,但各種樂器又合諧地組織在一起。他說,交響樂的作曲家所作的曲,有時必須為各種不同的樂器,寫出十幾個層次的樂譜,如何讓它們發揮特色,又不互相掣肘,是一個令人值得深思的文化表現。

他舉這些例子,只是要告訴我,西方文化容許在既有的文化下,不斷地發展異質的旁支,但卻能在和諧的狀態下,形成整體的文化氛圍。這是一個既競爭,又合作的文化表徵,這樣的現象,很值得我們的文化推動部門好好了解。

而如何將這樣的精神,落實在台灣的生活世界,其實很值得我們好好思考。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確實如此,亦不盡然,我想大潮流下,父母不甚堅定,受到世俗價值觀的牽引,是最重要的影響,所以該改變的,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的價值觀,才可以開始扭轉這個局勢.
有許多團隊默默的在做許多針對孩子,期盼孩子可以快樂,勇敢,擁有創意,而且關心,仁慈,引導孩子,走向不受扭曲的人格方向發展,只是聲音太小,支持的人太少,所以沒被聽見罷了,所以我覺得該改變的,就是家長,因為老師們已經漸漸在改變了,可是家長的觀念不改,就還是有人為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每天六點才放學的私立小學,測驗卷怎麼寫也寫不完的資優班,還有永遠沒有時間練習的才藝課程,不是ㄇ

匿名 提到...

確實如此,亦不盡然,我想大潮流下,父母不甚堅定,受到世俗價值觀的牽引,是最重要的影響,所以該改變的,是家庭教育以及家庭的價值觀,才可以開始扭轉這個局勢.
有許多團隊默默的在做許多針對孩子,期盼孩子可以快樂,勇敢,擁有創意,而且關心,仁慈,引導孩子,走向不受扭曲的人格方向發展,只是聲音太小,支持的人太少,所以沒被聽見罷了,所以我覺得該改變的,就是家長,因為老師們已經漸漸在改變了,可是家長的觀念不改,就還是有人為想盡辦法把孩子送到每天六點才放學的私立小學,測驗卷怎麼寫也寫不完的資優班,還有永遠沒有時間練習的才藝課程,不是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