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11月 18, 2005

唐師兄

唐師兄回台灣的時候,我們週一到週五,固定會在景美堤外便道碰面,切磋太極拳。

唐師兄已從小學教師退休,原來與我在台大文學院前向柯老師學拳,後來移民美國,有一段期間不見人影。這是在練拳的團體中常常發生的事,我並不預期會再見到他。

沒想到的是,一年前,我走景美堤外便道時,卻看到他獨自一人練拳的身影。一問之下,才知他女兒及女婿在美國安排秀場,一到旺季,人手不夠之下,他就必須到加州幫兩個年青人看小孩,淡季時他才會回國,這也是他時而在台灣、時而消失的主因。

碰到他的那一天,我問他為何不一齊到台大打拳?他回我說,那邊的年輕人喜歡動手動腳,用力者多。他這種年紀已經無法應付,更何況他認為太極拳不應該是用力的拳術,因此,就漸漸不去,改成在堤外便道自己運動。

那個早上,我陪他打了一趟拳,他點出不少我的問題,我才了解他對太極拳的體會已不少。從此以後,只要他一回來,我就會提早離開台大文學院門口的場子,趕到堤外便道與他會合,跟他一齊練習。

我們通常都先打一趟三十七式的鄭式太極拳,然後摸索一下推手。大約8點40分走右,才慢慢走回學校,他則回到考試院附近的家。

與他碰面這幾年,我慢慢知道他在美國偶而會與從中國去的老師學拳,雖然不是挺頻繁,但他似乎收獲很多。為此,我也不斷在思索,一樣是在學習,他為何會有比我深的體會?想一想,道理並不難理解,唐師兄年紀已不小,這種年紀學東西,比較心無旁騖。另外,因為與人無爭,特別能體會太極拳用意不用力的精神。

與他比起來,年輕人學藝不精的原因,主要還是躁進與好勝。什麼都想學,太極拳、太極劍、散手及推手想倏然間一齊學會。其次就是好勝,與人推手,極力求贏,非把人推出去不可,結果落入用力不用意的毛病,師兄弟之間更因此常常最後歹面相見。

最近也在思考,我暑假以來,太極拳會有較大的進步,除了小曾師父幫我真正學到鬆腰坐胯外,唐師兄的點撥更是功不可沒。以前,他屢屢告訴我「扭毛巾」、「纏絲勁」等概念,我就是做不出來。但這次他回來才幾個禮拜,我已漸能體會這些概念的精髓。以前他常以理髮店旋轉跑馬燈的比喻,形容中心軸旋轉的概念,最近我開始了解。事實上,重心下沉如泡開的茶葉飄墜而下的理論,也是他最常喜歡的比喻。

這一些比喻,有的是他在美國拜師所學來的理念,有些應該是他自己親身體會所得。比較令人敬佩的是,他並不藏私,而且極度有耐性。練太極拳必須花很多時間,改掉自己前此用力的習慣,再慢慢體會扭毛巾及纏絲勁的細緻面向。這些都不是一天半月可就,常常必須不斷地重覆練習。很難得的是,唐師兄真的是很有耐性,總是不斷地陪我練習,直到我學會為止。

我研究默會知識多年,深知默會知識很難以語言形容,通常必須以比喻來幫助了解。《創新求勝》這一本書中,就指出不少日本知名企業以此進行產品創新的著例。唐師兄在傳承太極拳的默會知識時,亦復如此。如果沒有他以扭毛巾,中心軸旋轉的比喻,我確實很難掌握太極拳的奧秘知識。這也是為什麼,我有時覺得很慶幸,人到中年可以碰到這樣的老者,以無比的耐性帶領我走進太極的不可思議境界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