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9月 01, 2005

柯老師的身影

太極拳社的外國人Steven,最近不知從何處拷了兩片柯老師的VC-D,我藉機借了回來,進行了拷貝。

日昨,得便打開這兩片柯老師當年錄下來的太極拳,幾十年的記憶紛至沓來。我學東西,從沒有像太極拳一樣,一學20年還在學的。中間斷斷續續,但愈到晚近,對它的著迷卻愈來愈深。也慢慢體會,為什麼年輕人學得好的不多,通常都必須中年以後,才會比較有收穫。箇中原因,當然是愈到晚年,心情愈是沉靜,愈能掌握太極拳不與人爭的精神。

回想當年,出國前的開刀,接下來休養,有一天清晨在台大閒逛時,看見台大文學院前的太極拳團體。當天,我在旁觀察了許久。其後,由一個旁觀者,慢慢變成一個參與者,在20年的浸淫後,現在我才真的有那種剛入門的感覺。師父領進門,修行在個人,善哉斯言。

太極拳易學而難工,其中的訣竅,如果沒有自己經歷過,無法與人言說。20年的經驗中,師兄弟來來去去,但功夫好者屈指可數。以我自己來說,每次都在似乎已有所穫,但卻又覺仍然對完滿的境界愈來愈遙不可及的感受中、不斷地受挫與進展中渡過。

柯老師已經去逝多年,但近一年我對他的思念卻愈來愈深。尤其,最近對太極拳比較有深刻的體會,逐漸了解「鬆腰坐胯、沉肩垂肘」這種基本功的本質性。

現在,每次練習時,我都會不斷思索當年柯老師打拳的姿勢,企圖一點一滴,模仿及掌握柯老師太極拳的神韻。經過這幾年,對柯老師的記憶其實已慢慢在衰退,但記憶中比較深的,還有柯老師去世前打掤履擠按、左右分腳、倒攆猴及彎弓射虎等招式的點點低低,每次打到這些招式時,我一定會邊回想柯老師當年的拳架,邊打自己認為神似的姿勢。

這兩天重看李雅軒的太極拳論,我才知道,學東西就要這樣的精神。要將自己與學習的對象合而為一,才能真正學到技藝的精髓。這也是知識管理所說的「師徒制」中「做中學」的意旨所在:技藝的學習不在多言,而是在於耳濡目染的日常接觸中,透過不斷地操作與練習,將師父的技巧內化在全身的細胞中。

這種學習的細緻過程,不是文字所能充份表達,也難怪Michael Polanyi會以默會知識來稱呼。不靠長久而默默的體會,是無法掌握這種細緻的知識的。

從小學開始讀書到美國攻讀博士,其後回國教書,近40年都與文字離不開關係。文字的吸收與掌握,靠的是一個腦袋。但學太極拳,卻讓我了解到,必須發揮的是身體親自觸擊的學問。就是把拳論背得滾瓜爛熟,一樣無法學會太極拳。靠著身體力行,每天一點一滴地練習,不斷地修正自己的姿勢,才能走入太極拳的堂奧。

透過柯老師,我看到知識吸收的另一扇窗。以前,我常帶著知識的傲慢,喜歡以書讀多少來衡量高下。但到了中年,這樣的貢高我慢之心,已經逐漸地磨滅。柯老師遺留下來的太極拳體會歷程,是讓我轉變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
去掉二元對立,原來人生的學習可以如此生活化及單純化,但我很懷疑,有多少學術界中人,真能體會這一點?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不惟學術中人,世間人皆坐兩條船,一曰名,一曰利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