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日, 6月 08, 2008

「門外」雜誌

兩週前,吃完晚飯後,我一如往常地到明目書社報到,一些老朋友都還在,賴老闆泡了一杯茶給我,大家就著方桌聊起天。

期間,我得空在地上找了一些書,回到座位時,賴老闆給了我一本比口袋本書籍稍大一點的雜誌,名叫《門外》,還是創刊號。我翻了翻,方才領悟,這應該是幾年來,老闆講了幾次要出的一本體制外的刊物。

這本創刊號雜誌,連版權頁算在內,只有66頁。共刊登了11篇文章,有小說,有新詩,也有照片;最長的一篇31頁,最短的只有一頁:小時候的一張照片加3行字,標題是「過去了」。

這真是一份奇特的雜誌,與賴老闆一樣怪。

既然是創刊號,我下意識地翻到前面,想找到老闆編這一份怪刊的理念或說詞。沒想到,找來找去,只找到兩行字,寫著「院中少異秀,門外多長音」。

在場的朋友,好奇地追問,這兩行字意指何在?老闆尚未講話,我就幫他做了解釋。

這兩句話的理念,幾次在明目書社的聊天中,賴老闆都會不自覺地點出。賴老闆是一個不受體制限制的人,做生意獨樹一格,書是擺在地上,讓買家蹲著挑書的。對於教育,他也有一套自己的想法,小孩子上不上學隨意,每遇到週四,他有時還常把小孩從台中帶到台北。以常人的角度來看,他的小孩是蹺課份子,但賴老闆則堅持自主學習的精神,讓小孩發揮自己的興趣。

以這樣的基礎來看賴老闆的對聯,比較能體會他的深意。幾次談話中,他其實對學院有著不盡的批評;整個學院早已僵化,談不出什麼好東西,加上框框太多,只要不合學院要求,就有被排除的可能。「院中少異秀」,就是意指學院中,因為形式化已深,無法容納奇能異秀,因此已變成少了創見,看不出什麼新進展的機構。

這也是賴老闆企圖創辦民間學院的原因;台灣民間學者不少,論文化創意、論學術「異見」,都比學院澎勃,論思想的多元性,都在在更勝於已經異化的學院。他會說出「門外多長音」,即是認為民間學院的文化厚度及活動力,無論那些方面都勝過學院。

作為一個學院中人,有時我也不得不認同。學術圈只要一定型,就充滿著各種要求及規定,學術術語的標準化,更容易讓體制益形鞏固。這也是,要在體制內生存,就不得不內化全部的思維框框及操作模式;這樣的內化過程,很難允許挑戰典範。幾年以來,博士班學生反應量化研究仍是主流研究模式時,我才知道,學術社群的典範轉移比想像中還難。

這也是我可以體會賴老闆將雜誌定名「門外」的原因;他其實想在學院外開展文化的遍地火花,圍繞著他的書店,就有不少作家、教師、編輯、攝影家及其他民間的奇能異士,這一群人正好可以讓他透過這一本怪刊,好好融鑄一下民間學院的文化氛圍。

幾年前,他邀我加入寫稿的陣營;當時,我並沒有當真。現在,看到他的理想在落實,有時真期望他能夠成功。畢竟,我們也期待民間學院能對學術社群產生刺激的功能,讓學院能夠更開放,更能接受變革的挑戰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