真希望教育部趕快修法,廢除碩士論文算了。
最近幾年,對碩士生寫論文這件事,愈來愈覺反感。美國早就廢除這樣的要求,台灣繞了十幾年,卻仍然忘不了這個雞肋。
廢不掉當然有幾層原因,頂尖的學校自認學生素質不錯,還可以再陶鍊陶鍊。這也是近幾年,國立大學校長不願廢除碩士論文的原因。其實,更深層的原因,我倒覺得與老師割捨不了這一批廉價勞工,有直接的關係。在這種「Publish or perish」(編按:不出版,死路一條)的學術環境中,老師如果要保持一定的出版數量,沒有這一批可以幫忙做研究的學生,如何可能?
但另外,自己親身的體驗裡,看到學生提出來的研究計劃,十之八、九都是食之無味、棄之不可惜的研究。講白一點,大部份研究生其實對研究並沒有很深的渴望,他們沒有那種Intellectual digging(編按:深掘智識)的野心,以後也不想走進學術圈,這樣的心態,如何要求他們寫出一篇像樣、讓人不可釋手的論文?
尤其看看在職專班的學生,他們帶著工作資歷來學校,主要的目的不在於研究,而是想吸收一點新知識、新技能。「研究」這兩個字,對他們來說實在無比的沉重。讓他們進行個案研究取代論文,更能反映他們的實情與需求,也更能有助於他們所服務的機構。
有時想想,DAO這個專收美加地區博碩士論文的資料庫,不太收碩士論文不是沒有原因的。從我在美國讀博士寫論文的經驗中,碩士論文可以參考的價值本就不高,被引用的其實少之又少。但這一切,到了台灣,好像都變樣了。
台灣的怪現象,在於將碩士論文搞得像博士論文一樣。研究計劃要口試,而且更要求校外委員至少一名。如此煞有介事的口試,做出來的論文就保證水準以上?說實在地,行家是絕對不會相信的。這樣的大陣仗,只是保證論文不會太離譜而已。要說因此就能產生有創意的研究,未免太過樂觀了。
當前可行的作法,可以模仿以前美國漸近似的改革。換句話說,先推行雙軌制度,讓學生自己選擇要不要寫論文。而對於不願寫論文的學生,則只要要求多修二、三門課來取代即可。這樣的作法,對研究所也有好處;以當前教育部管制學生數量的作法,每個研究所一年招生十個學生的情況下,開課常常捉襟見肘,有些課就硬是開不出來。老師因而每個學期都要提心吊膽,怕學分數不夠。不寫論文就多選課的方式,對老師鐵定是福音一件。
最近,經建會出手推動法學及管理的專業學院,而且一副事在必行,非得馬上實現的樣子,說穿了,已經看出台灣高等教育不變不行的問題。但很遺憾的是,碩士論文的改革,反而倒不急。也許前者與經濟發展有關,經建會主動出擊。碩士論文事關學術研究,與經建不見得密切相關,所以可以緩議。
但對於教育部而言,被經建會主導教育議題,又無法自主思考該做不該做的要事,真是可悲之極。也許教育部應該認真思考,對碩士論文該不該廢的問題做一個乾脆的決定,證明自己才是教育議題的主導機關。
4 則留言:
寫的真是太好了!深有同感。
寫論文,對於某個思考角度而言,不過是讓學生提早學會copy machine 動作的一種訓練。
台灣的學位制度對於學生素質的淘選根本毫無作用;早已無法抑制的學位浮濫現象,早就明白顯示學生素養的日漸低落。
面對畢業的壓力、面對不得不的社會工作需求的學歷壓力,造就出多少混吃等死的研究生?這些研究生,拚命考上碩士班,多少人只是為了延緩就業的壓力;更別談,有些人根本不缺錢,念研究所只是念給別人看的而已。
而經由這樣的學習過程,再加上歲月的洗禮,多少人由此念到博士,當上學校的講師及教授的?
想當然爾,這批打從根基爛起的「叫獸」,能對自己多少的所作所為有所覺悟與痛改前非呢?
走學術
哪有那麼多人走學術
當然在職的問題很多
你也不可能打翻1船人
還有博碩士不過是要走學術的第一塊敲門磚罷了
有時間檢討這個學制還不如檢討台灣學術界本身根是否已經爛掉了
台灣爛的是人而不是制度吧
的確如此,且深有同感。這是台灣教育、社會以及學術界出問題所導致,就本人的親身經驗,在碩士階段,學校教授一定是為論文而論文,而且題目是指派的;等到出社會工作時,博士在上的制度,以及博士說什麼都對,而碩士只能閉嘴照作,讓人覺得非要搞個博士不行。所以,生活中完全沒有對錯可言,更不用提什麼興趣或研究了。所以,教授是為了論文而論文,學生為了學位而學位,如此的結果是有名無實。當然並不是所有教授或學生都是如此,但是一定少少無幾。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