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六, 2月 11, 2006

教授爸爸週記:告別SCI?

1月23日,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新任會長進行交接,交接儀式完畢,學會要求留下來的理、監事就圖書館事業的發展,各抒己見。就其中,有一個議題引發大家的熱烈討論,那就是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(TSSCI)的問題。

對於這個問題的爭論,圖書資訊學界最念茲在茲地,莫過於引文索引這門學問,本來是圖書資訊學的書目計量學所研究的主題;事涉專業,照理要推出TSSCI,應該與圖書資訊學界商討才對。但奇怪的是,台灣這個社會越俎代庖的事件如此之多,偏偏就有人橫手割愛,自己玩起TSSCI,而且玩得幾乎忘形。

問題就在於,近10年下來,TSSCI並沒有發揮引用索引的功能,反而變成知識與權力的產物。決定該不該收入TSSCI的標準,已不是期刊被引用的多寡,反而是一批學術界的精英,依照形式的指標及主觀的認定,每年定期推出他們所認定的合格期刊名單。

怪就怪在,收錄的期刊名單中,學門的分佈極不平衡。以最新公佈的收錄名單來看,人類學2種,社會學3種,新聞學2種,教育學10種,心理學7種,法律5種,政治9種,經濟7種,管理12種。圖書資訊學的刊物十幾種,就是沒有一種列入收錄名單中!

這也怪不得淡江大學的邱炯友老師會憤憤不平。他接任「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」主編多年,這個刊物的水準一向不差,但幾年的不斷努力,就是進不了TSS-CI的門檻!其實不只邱老師,連台灣師範大學「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」的主編吳美美老師,都有同樣的感慨。她不斷向TSSCI的主事者反應,得到的回答竟然是,「圖書資訊學不屬於社會領域」!看來主其事者真是目光如豆,看到圖書資訊學系在台灣被歸入文學院,就想當然爾認為這個學門不屬社會領域。

這也是那一天,圖書館學會想要拉高訴求,再度提出抗議的原因。對於去年參加過「反思學術評鑑研討會」的我來說,不得不說出實話:圖書資訊學這個學門太小了,研究人口僅3、40人,又要養那麼多期刊,如何能夠生產出夠水準的學刊?如果大家集中心力,努力辦好一種,機會一定會更大一些。

其實,當天的討論,大家還是站在認定TSSCI的正當性的思考基礎上。對我來講,我倒覺得不應該再去呼應教育部及國科會的SCI、SSCI及A&HCI狂熱。學術評鑑幾多種,沒有多少國家像台灣一般瘋狂地著迷這個指標。我反而倒覺得當天黃鴻珠理事長的一番話很有意思,她說大陸已經開始反思SCI的問題,有人甚至稱它為Stupid Chinese Idea(中國人愚蠢的想法)。

黃理事長將這個大陸的資料傳給我,我上網找到了署名〈學術評價告別SCI?〉的文章,原來是中國青年報 1月4日記者包麗敏的一篇報導。其中引用了大陸中科院院士李國傑對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(中國人愚蠢的想法)的批評。

這個事件重要的發展反而是,李院士所主持的中科院電腦所正與清華大學電腦系合作,企圖共同制定學術水準的新評價標準,其中最為關鍵結論乃是,「尤其是要率先取消SCI評價標準」!

好大的氣魄!大陸已經邁出來了,台灣呢?我們何時也能集結夠大的力量,改變政府的量化思維,為非理工學門留一些生路?

2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據我所知,人文學門也有自己類似TSSCI的系統(當然,不叫TSSCI,但忘了叫什麼)。為什麼圖書館系的朋友需要為不能加入TSSCI如此忿忿不平?

匿名 提到...

賴教授您好 意外發現您的blog 十分喜悅
本人曾於輔大夜間部圖資系就讀期間 聆聽您的講課(當年是修習陳秀盡老師的課程), 在此 先感謝您和陳老師當年的諄諄教誨

對於 文中提到的幾點現象 學生提出幾點自己的想法

1. 既然都知道國內圖資學界的期刊數目眾多, 何不透過專業學會集中心力妥善整合? 雖然, 這類學術期刊的出版與否 可能也不可避免地,隱含著一些學術實務/政治的操作和現實面的考量

2. 以我自己的例子, 當年曾經投稿世新所創辦的資傳期刊(希望名稱沒記錯) 原本來電告知已經接受要我準備磁碟片寄送給貴單位, 資料寄出之後, 結果又來電告取消刊登,

這種有點出爾反爾的作法, 實在令人吒舌, 所幸個人運氣一直都不算是頂順暢,早已釋然 不過這樣的作法實在不是一個妥善的期刊出版流程就是了

3. 關於SCI/SSCI這類的爭辯 雖然已有不少討論, 只是這樣的討論實在很難撼動什麼現狀, 個人對於這種工具的存在表示理解, 但是對於一味追逐發表數字 這個部分 就不是那麼認同

以為圖資領域領域為例 此一領域的研究風氣嚴格來講應該是從1990年代中期才較為興盛, 在此之前 圖資界期刊的發表人集中在少數人身上,之後才慢慢累積到您文中所說的幾十人的數目, 尤記得當年, 學生還曾於別的課堂上 放言台灣圖資界 幾乎不事研究工作 (感謝高錦雪老師當年的寬容)

我自己認為 早幾年的圖資學界 是一個很強大的層級化體制(霸權?), 一部分的資深人士侷限了圖資領域的發展可能 (包括學術期刊發展這個部份) 值得慶幸的是 隨著環境需求的變化, 有越來越多的年輕師資投入, 也投入專業學會的運作, 才慢慢呈現不同的風貌 我想這對圖資領域的發展 應該是種好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