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8月 19, 2004

我的故鄉國小

趁著還沒有開學,我再度帶著小兒子回到故鄉。
  
已近半年不見的故鄉,看來比以前翠綠多了。車子經過名間,南二高的左線,就是默默的群山,因為經濟不景氣,開發漸少,山林反而找到喘息的機會,此次回來,我明顯看到大自然逐漸恢復本然的生機。隔天一大早,我沿著小路,在村子外圍巡禮時,大批大批野鴿子在原野中飛揚,我有著小時經歷過的原野荒莽的感覺。
  
野鴿子曾是我小時候,常常可以看到的鳥獸之一。但當時農家窮困,吃不起肉時,最喜歡補捉野鴿子打打牙祭;加上農村因為過度使用農藥及除草劑,破壞生物鍊,因此,有一段期間,野鴿子慢慢在村子的週邊消失。這幾年,野鴿子陸續回來,一方面代表農民已能與這一批鳥獸共存,不再以他們為食;但另一方面,經濟蕭條所出現的廢耕,讓生物鍊逐漸修復,應該是主要的原因吧!
  
這次回來,讓我最為驚嚇的,卻是與村子的國小有關的消息。那天晚上,大嫂賣著關子,要我猜村子國小今年的新生有多少?她看我一副沒有興趣猜測的樣子,索興直接告訴我,原來竟然只有 6、7 個新生!聽到這個消息,讓我確實大為吃驚。順著這個主題聊下去,我才知道,老家村子的國小,全校 6 班合起來也不過 6、70 個學生,平均一年只有十幾個。教育部一直想推動的小班制,其實不用吹灰之力,已經逐漸完成。不過,大哥開玩笑地說,再過個幾年,村子裡的國小,只會剩校長一個,掃地兼撞鐘。
  
聽他們的分析,學生這麼少的原因,與大部份家長將小孩子送到別的地方讀書有關係。看來,學校的就讀率,呼應著馬太效應的機制。只要學校好,現在的家長,家家有車子,一大早開個車子送小孩子到幾公里外就學,根本不算一回事。
  
這會讓我想起,村子的國小還沒有成立前,我們必須遠到2公里外的國小就讀的往事。無論寒暑,以鄰為單位,小孩子被組成一班班的隊伍,每天一大早,一排排地排隊走 2 公里的路上學。那時多半學生還買不起鞋子,我們都是打赤腳上學。一不小心,腳踢到小石子,破皮流血,是司空見慣的事。冬天尤其難受,赤腳走在冰冷的地上,如果再破皮,那可真是難受。我有時跟現在的研究生講這一段往事,他們一直都無法想像台灣曾經有過這一段艱苦的日子。
  
後來,人口不斷成長,經濟不斷起飛,我們的小村子終於爭取設校成功。我的弟弟,就直接在村子的小學就讀,不用像當年,我們必須跋涉 2 公里的苦處了。
  
想不到,才十幾年,村子的國小已開始碰到瓶頸。其實,關心教育這麼幾年來,我大略已知道,除了上述家長遠送小孩到都市學校就讀外,人口外移及出生率下降都是原因。但下降幅度如此之快,卻是誰都沒有料到的。而這種趨勢顯然只會逐漸惡化,想要逆轉幾乎已經不可能了。
  
那一天,聽完大哥及大嫂的話後,我已經開始想像,以現在的發展趨勢,村子的國小不久就會碰到廢校的問題,招生名額會撥回我原來畢業的母校。老家村子的孩童,沒多久就要像我們小時候一樣,到 2 公里外的小學就讀了。但比我幸運的則是,他們不太可能用走的,而是由家長開車接送。
  
世事滄桑,人生難料,我只能無語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