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8月 09, 2007

青年國是會議

月前,青輔會來電邀請參加青年國是會議,我懷著忒忑的心答應。一方面充滿好奇,一方面卻又有點擔心,深恐讓來自全國的青年公民給考倒。

青年國是會議以18至30歲的青年公民做為主體,主要是鼓勵青年朋友進行公共事務的對話,最後的目的當然是向政府嗆聲。為了強化草根參與,會議分北、中、南、東4區舉辦,再由分區會議中推派全國會議代表。

會議可分為「分區公民會議」及「全國公民會議」。前者由專家學者提供背景知識,經過專家簡報後進行小組討論形成問題,再向專家證人提問,最後凝聚共識並推選代表,準備參加全國公民會議。後者的過程與前者大同小異,只是最後由政府官員聽取會議結論,並作出具體回應。

我被要求作為專家證人,參加8月4日於建國科技大學舉辦的中區青年國是會議。因為參加的是教育文化面向,這個小組出席的專家包括台大經濟系張清溪教授、新竹教育大學曾憲政校長、全國教師會吳忠泰理事長、教育部高教司何卓飛司長及我等多人參與。

當天的結果倒是還好,學生在專家簡報後,提出來幾個政策性的問題,例如高等教育如何兼顧精英及普及教育、教育作為公共財或私有財如何配套、合併大學的優缺點及配套措施、大學如何籌措財源、大學退場機制如何實施、政府如何協助大學生的憂鬱症、政府如何對大學補助進行有效的監督,及高教司與技職司如何做好資源分配等等。

其中,如何兼顧精英及普及教育的問題,得到專家們最多的回應。張清溪教授首先發言,他認為台灣的高等教育,普及方面應該由公立學校來承擔,精英教育則讓私立學校來做。他建議學費應該鬆綁,讓有心的私立學校藉由學費的提高,將學校辦好。他也指出,一鬆綁,很可能不少私立學校反而會將學費降低。在競爭的時代,低學費也是一種優勢。

他的說法專家們都大為贊成,我也舉例說,美國的Liberal Arts College就是精英學校,學費很貴,但因為辦得很好,不怕招不到學生。我告訴學生,有不少台灣的私立學校,其實願意放手一搏。只要教育部願意讓這些學校學費自由化,久而久之,學校可以少收學生,透過生師比的降低,好好將學生教好。

而美國公立學校要求外州生不得超過學生數25%的規定,台灣其實也可以考慮,以照顧當地弱勢的學生。如果台灣能規定所有國立學校,至少50%的學生必須招收該縣的學生,所謂的繁星計劃根本不需要再推動。這樣的規定,才能保障弱勢學生的就學權。

不論是大學合併、大學的監督、退場機制,及憂鬱症學生的輔導,所有專家都就自己的了解,提供年青公民完整的資訊。就我個人看法而論,我覺得這個會議相當成功。經過幾天的洗禮,我相信所有參與的青年,對於台灣的發展議題,一定會有一個深度的認識。

吳理事長說,10年、20年後,台灣就會落在這一批公民手上,經過這樣的理解,他們應該會對未來的決策有些先備知識,不要再落入現在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的困境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