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因為大學的專業是圖書館學,又到美國拿了一個圖書館學與資訊研究的博士學位,因此,對於名人描寫圖書館的記載,我特別有興趣。
法國作家尚塔爾‧托馬(Chantal Thomas),在《被遮蔽的痛苦》這一本書中提到:「如果我去旅行,那麼參觀圖書館就是一次旅行中的另一次旅行。因為單單圖書館本書就是一個景區,它是驚訝、新發現、一連串的意外之地,是幸福的神秘旅程。」
另一位法國作家,讓‧馬里‧古勒莫(Jean Marie Goulemot)在《圖書館之戀》這一本書中,也談及:「就我而言,一所公共圖書館,主要是用於閱讀的地方……從少年時代開始,我就是圖書館的常客,而且在那裡我一般都很幸福,很滿足。」「圖書館不僅僅是存放書籍和閱讀的地方,它還是學習和社交的場所。仔細想來,我在圖書館渡過的時間比吃飯、看電影、參觀博物館,還有到海邊渡假的時間都要多。」「我可以發誓,我用於閱讀的時間,或者概括一點說,在圖書館的工作構成了我的主要生活內容」。
前面兩位法國作者,對圖書館的鍾愛,字裡行間很自然地流露出來。這樣的人,大概只有在法國才有可能吧!台灣的旅客,有多少人有這樣特殊的癖好?考試才進圖書館的台灣人,又有多少人敢說在圖書館渡過的時間,佔日常生活的大部份時間!
我特別喜歡的艾柯(Umberto Eco),對公共圖書館的想像最讓我吃驚!在《我為書狂》這一本收集名人談書的出版品裡,艾柯有一篇「如何管理公共圖書館」的短文,讀來一定會讓圖書館員驚嚇出一身冷汗!他列出18點作法,作為圖書館員管理公共圖書館的參考;其中第三點建議書刊的分類號最好愈複雜愈好,以至於讓讀者常常填錯。第四點建議讀者填好借書表格後,圖書館員找書的時間愈久愈好。
第五點指示圖書館讓讀者一次借一本書,第十點甚至要求最好不要外借圖書。第七點則建議盡可能不要提供影印機,如果裝了,影印費最好高一點,並且規定一次只能印3張。第八點則是要館員將讀者看成敵人,或者是一個賊。第十一點針對館際互借,建議最好將借書過程拖到幾個月,甚至借不到書。
第十二點是制定有利於讀者偷書的規章,第十三點建議開放時間與一般人的上班時間一樣,週末最好不要開放,然後在吃飯的時間閉館。第十五點則是讓讀者找不到書,那怕昨天才借過的書。第十六點建議不讓讀者知道那本書被借走,最狠的是第十八點:最好讓讀者無法進圖書館!
艾柯還提出了內部注意事項,建議館員必須是生理障礙,最好跛足,這樣子就必須花更多時間服務。如果是二隻胳膊都沒有的更好?A因為圖書館員正好可以用嘴巴慢慢提供服務。
艾柯的奇想,我一下子也抓不住他的意向所在。圖書館本來是應該作到他所講的反面的服務,看來他似乎在反諷;還是這個喜愛古舊版本的小說家,內心裡一直期望的是強調「保存」,而不是開放的圖書館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