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五, 2月 01, 2008

人文緊箍咒

1月25日,我參加了高等教育評鑑中心的一項審查會議。

這次要審查的事項,與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意欲建立人文及社會科學的引用資料庫有關。

將近10年了,國科會透過設置人文學研究中心及社會科學研究中心,企圖建立台灣人文學引文索引(Taiwan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,簡稱THCI)及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(TSSCI)。前者的目的,由網頁的介紹:

一方面可更進一步藉由引用文獻的分析,瞭解某一主題歷年的研究結果,可以推知此學科領域在未來的研究發展趨勢;另一方面,也可以分析期刊所收錄的學術文獻,彼此之間相互引用的情形,以藉此評估各期刊在人文學科領域上的影響力,進而提供研究者作為參考的依據。

可惜的是,直至幾天前,筆者試圖上網查詢引用資料,卻仍是「功能尚未開放」!

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(TSSCI),自從1999年建立以來,主要的目的在於分析核心社會科學期刊被引用情形,及瞭解各學術期刊之影響力,還有社會科學研究人員之論文在國內被引用的情形,以評估研究績效。但直至目前為止,這個資料庫仍以學術期刊的甄選成就最大,但因為仍沒有引用分析的客觀數據作為參考,只靠著形式的要件決定期刊要不要收錄,所以引起的抱怨也最多。

筆者上網查詢,這個資料庫雖已粗備檢索功能,但近十年累積的資料,葉啟政教授的研究成果總共被引用才50次,大部份的著作10年來平均都只被引用一次。以這樣不具代表性的引用結果,如何作為評估的參考?

這也是當天,我特別提醒執行長特別小心的原因。以目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試圖建置的Taiwan Citation Index(TCI)來說,論期刊,比台灣社會科學引文索引資料庫多;論品質,篩選出的期刊比台灣人文學引文索引好。但論文品質仍是一個無法克服,更是必須注意的問題。

引用資料庫的建立,奠基在被分析的論文必須是具學術水準的假定上。這在美國不是問題,不管是SCI、SSCI或A&HCI,分析的期刊都是千中選一。如果不具學術水準,是不太可能會入選的。

這樣的情形在台灣,卻不見得如此。十幾年前,筆者指導的學生所作出來的引用研究,竟然出現參考工具書是被引最多的作品,而一本不具學術性的刊物赫然是核心期刊!由這個研究,讓我體會論文發表者如果學術水準不夠,不只論文品質堪慮,引用的文獻更是良莠不齊。如此建立的資料庫,當然無法讓好的論文及具影響力的研究人突顯出來。

除此之外,幾年前舉辦的「反思台灣的(人文及社會)高教學術評鑑研討會」,就有學者指出,台灣的研究人員其實甚少引用中文論文;若有引用,也是以國外論文居多。如果這果真屬實,建立這樣的引用資料庫,意義又何在?

當然,那一天,審查委員仍然肯定建立這個資料庫的必要性;只要資料累積久一點,分析的結果總有其作用。但我特別提醒,千萬不要利用國家的意志,以這個資料庫進行研究人員的績效評估。如果大家不引用,又將論文丟到國外,這樣分析出來的結果,信度及效度又何在?又如何能讓人信服地作為評估的指標?

席中,我半帶玩笑半帶威脅地告訴執行長,如果高等教育評鑑中心敢將這種資料作為評鑑的依據,我們有一批人已經等著出來再開一次研討會,好好聲討這樣的評估機制!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