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四, 5月 11, 2006

嗜考症

4月25日,結束西安之旅,登上飛香港的東方航空班機時,我在登機門隨手拿了一份《三秦都市報》,希望能幫助我消磨兩個小時的行程。

上了飛機,翻了不到幾分鐘,正在覺得失望之際,沒想到看到了署名時明亞的一篇評論:「嗜考症是對應試教育的麻木依從」。我一生通過的考試無數,如大專聯考、研究所考試、公務人員高等考試、教育部公費留學考試等等,深知考試的無情及桎梏,一看到有人以嗜考症來形容,覺得滿有意思,於是就將報紙留了下來,好好地拜讀一下。

時明亞在文中指陳大陸雖然扛著「素質教育」的大旗,但大行的卻是「應試教育」之道,各級學校仍然是依照考試分數的高低作為升學的標準。時明亞批評,分數也就現實的成為維繫教育管理部門的政績、學校的辦學水準、教師的執教水準、學生及家庭幸福的「憑藉與標準」。這樣的教育評估體系與招生模式,最終產生的結果就是,各級教育主管部門、學校、教師、家長、學生統統都成為「分數的囚徒」。

用順口溜來說,中國當前的教育常態乃是「考考考,是教師的法寶;分分分,是學生的命根」。小學到大學,學生必須面對的考試就有「小升初」、「中考」、「高考」等,遑論為了應付這些考試,各級部門和學校所準備的各種大小考試了。

時明亞認為,考試的重壓讓學生的心靈麻木和機械,因而缺乏創新的思維和意識。一旦考試變成習慣,只要一段時間沒有考試,反而會出現心理煩躁及考試欲望強烈的症狀,這就是所謂的「嗜考症」。

時明亞結論指出,分數已變成決定中國學生前途的魔針,主宰著千萬家庭的悲傷喜樂,應試教育已在無形中,讓學生天天過著「只為分數狂」的日子。

看了時明亞的短評,為了了解更多有關嗜考症的消息,回台後我上網蒐尋了有關「嗜考症」的資料。果然,依照《國際在線綜合》的報導,北京就曾出現「嗜考症」學生。這些成績優秀的學生,家庭環境佳,從小就被栽培參加校內外的各類考試,他們很明顯是嗜考症的一群。

其實,比較深刻的探討,乃在於透過個案的分析,竟然發現嗜考症孩子容易產生「同伴效應」,又稱「依從效應」,是指孩子非常容易受到周圍同學、老師、父母的影響,周圍人的言行會影響學生不斷參加考試。從依從效應來看,造成嗜考症的原兇,看來不是學生本人,而是周遭的社會壓力源,這包括父母、老師及同學組成的共犯結構。

那一天,在飛往香港的班機上,看著這一篇短評,我不斷在思考,海峽兩岸的教育體制何等神似!台灣縱然不如大陸般嚴重,但教改後的考試依然在主導著老師及學生的教學及學習,而這樣的壓力來源,家長恐怕難辭其咎。

輸人不輸陣所造成的依從效應,恐怕是兩岸教育所難以克服的痛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