星期三, 11月 13, 2002

大學老師真難為

幾週前,一個新任教職的老師滿臉愁容地來找我。他告訴我,他為該上的課準備了很豐富的內容,為什麼學生卻永遠一副沒有興趣的樣子?對一個第一次接觸大學生的老師而言,他有很深很深的挫敗感,不知如何是好。

我只能安慰他,他並不是唯一有此感受的人。連我這個教書十幾年的老鳥,碰到現在的大學生,也是充滿無力感。作為一個老師,我們似乎無法掌握他們到底要什麼;縱然我們自認不斷在吸收及累積知識,一心想把知識傳承下去,但碰到這一批學生,我們也只能搖頭。幾個老師碰頭時常出現的對話,恐怕就是現在的大學教授最好能有補習班老師的口才,還有喜劇演員的身段,才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。但又有幾個老師有如此的能耐!

最後我只能給這個新老師建議,面對這一群新生的一代,務必把自己原設的高標稍做調整,課程內容則盡量簡化,重要的在於讓學生容易吸收而不在多。因此,太抽象的內容可以盡量減少,若真有必要,必須考慮如何以簡單的類比讓他們了解;更不要祈求全班所有人都能俯首就教,如果一班有5到10個學生眼光發亮,看起來對得到你所傳授的知識充滿喜悅的樣子,你就應該心滿意足了。其他心不在焉,睜眼發呆的,我們只能盡力。但最重要的,老師仍應該追求自我的完成,學生縱然當前缺乏興趣,但自己的學術生涯仍然必須維繫。因為我們畢竟還有數十年學術的路要走。

其實情況也不是就這麼悲觀,學生群裡還是有不少讓老師充滿成就感的。就個人的經驗裡,轉學生、在職班學生、有工作經驗或對追求學問真有興趣的研究生就比較好教,這些學生通常主動性高、學習動機強、比較願意思考,與老師的互動也比較多。有時,筆者6點多準備離校回家,看到這些學生經過一天的辛苦工作,下班後還在教室啃著麵包,等著老師上課的樣子,實在令人非常感動。大學生所不喜歡的抽象及理論性的內容,在職班的學生反而非常喜歡。最主要的,在職場久了,實務性的東西過多,回學校學一點抽象的思考方式,剛好可以互補一下。

講到動機,學生在教室的學習令人感傷,但另類學習的讀書會卻是另一個讓人驚訝的戰場。讀書會因為多半是學生主動加入,參與的學生所發揮出來的投入感,以及積極介入討論的表現,確實顯現大學生學習的另一種面貌。當然願意參與讀書會的仍屬少數,但佛渡有緣人,也許這是現代的大學老師可以思考採行的輔助方式。

沒有留言: